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辽宁省分校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压轴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

B. 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 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 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守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导致了自耕农的衰退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详细信息
5. 难度:压轴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盐)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这种现象

A. 促进了明清城镇商业的繁荣    B. 促使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推动了商帮势力的发展    D. 使粮食、食盐等开始成为商品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 经济作物的扩大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B. 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 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D. 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 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B. 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 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D. 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据拉布教授在《冒险企业和帝国》(l575-1630)中统计,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公司都有股份的人,东印度公司有28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9%;东地公司有4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4%;利凡特公司有157人,占公司人数的27.4%。这促进了(     )

A. 商业革命的发展    B. 企业转属私人资本

C. 垄断组织的产生    D. 金融控制手工工场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他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正确理解是

A. 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的短缺    B.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C. 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的拓展    D.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禁止雇主雇佣9岁以下儿童;9-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18岁的年轻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这些有监督员监督实施。这说明

A. 工业革命期间童工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B. 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推行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D. 英国建立起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英国在1801年—1861年,大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小乡村人口年均增长1.039%。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 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    B. 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涌入

C. 棉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    D. 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L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道光末,(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 商品化农业开始出现    B. 农民的收入出现增长

C. 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 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洋务企业相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不包括

A. 生产方式不同    B. 产业结构不同

C. 管理方式不同    D. 阶级属性不同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 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D.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 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B. 顺应时代潮流奖励实业

C. 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D. 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阅读下表 ,

 

1920年

1936年

年均增长率

官营资本    

1.84亿元

2.22亿元

1.18%

民营资本

2.51亿元

16.32亿元

12.41%

 

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A.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 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B. 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 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D. 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详细信息
23. 难度:压轴

在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全美国人陷入了不知道拿什么和别人交换的境地,而一些地方发行了代金券,墨西哥币加拿大币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反映了

A. 通货紧缩政策导致货币供求失衡    B. 政府实行美元贬值带来的恶性后果

C. 生产的不足助长物价上涨    D. 美元独霸地位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A. 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 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 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 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扮演了一个改良主义者的角色,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他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B. 他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C. 他调和了美国社会的劳资矛盾    D. 他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压轴

下表为1966~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年份       

财政总收入(亿美元)

财政总支出(亿美元)   

1966

1379

1357

1967

1469

1562

1968

1712

1735

 

上表直接反映了美国

A. 实行全球战略收缩的原因    B. 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C. 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D.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而不是等着东西掉到我们手上的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A.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 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 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详细信息
29. 难度:压轴

“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 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D. 为后来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详细信息
31. 难度:压轴

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 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

C. 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D. 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压轴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

杂的

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种现代化模式启动背景的比较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欧—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局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住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