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距今约五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阶段,即进入文明时代。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不包括 A. 文字的成熟 B. 皇帝制度的确立 C. 金属工具的使用 D. 礼制的初步形成
|
2. 难度:简单 | |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
3. 难度:中等 | |
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所谓“谱乃一家之史”。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西周主要诸侯国中,不属于同姓封国的是 A.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 B.武王弟康叔封国卫 C.成王弟叔虞封国晋 D.功臣姜尚封国齐
|
5. 难度:简单 | |
在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关于西周等级的排列,正确的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士—诸侯—卿大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
6.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A B.B C.C D.D
|
7. 难度:简单 | |
周武王创立分封制后,明确诸侯王要对天子承担一系列政治义务,下列哪一项不是诸侯向周天子承担的义务 A.镇守疆土 B.随从作战 C.举荐官员 D.朝觐述职
|
8.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9. 难度:简单 |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 权力高度集中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皇帝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度
|
10.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 A. 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11. 难度:中等 | |
秦朝时,主要负责郡一级地方监察职责的官员是 A. 御史大夫 B. 监御史 C. 刺史 D. 提点刑狱司
|
12. 难度:中等 | |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 负有治理地方的职责 B. 突出了君主的统治地位 C.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 形成了“家天下”观念
|
13. 难度:简单 | |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 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 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 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
14.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用人方面的局限,汉武帝( )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
15.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管理地方行政 B. 监督郡县长官 C. 征收地方赋税 D. 掌管地方军事
|
16. 难度:中等 | |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度 D. 推恩令
|
17. 难度:中等 | |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开始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D. 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
18. 难度:中等 | |
与下图相对应的官员录用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举制
|
19.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
20. 难度:简单 |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其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
21.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执论。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这说明唐太宗设立中书、门下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皇权专制 B. 削弱丞相的权力 C. 减少决策失误 D. 提高行政效率
|
22. 难度:困难 | |
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员队伍冗杂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国家尚未统一
|
23. 难度:中等 | |
北宋为分散宰相的权力,将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分离。其中掌管财政权的是 A. 同平章事 B. 参知政事 C. 枢密使 D. 三司使
|
24. 难度:中等 | |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
25. 难度:简单 | |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 “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 “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
26. 难度:简单 | |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
27. 难度:中等 | |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 废除丞相制度 B. 实行八股取士 C. 组建特务机构 D. 设立内阁制度
|
28. 难度:简单 | |
《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叙述正确的是 A. 起迄年间为清朝雍正到咸丰 B. 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中央政治机构 C. 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 由官品较低官员组成,专门“参画军要”
|
29. 难度:简单 |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 《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
30. 难度:简单 | |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安抚笼络少数民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与之截然相反的是 A. 册封制度 B. 改土归流 C. 土司制度 D. 和亲政策
|
31. 难度:中等 | |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重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为此设立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 御史台 B. 宣政院 C. 司礼监 D. 理藩院
|
32. 难度:中等 | |
近代外交家薛福成曾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列强获得这两项特权是依据 A. 《南京条约》附件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33. 难度:中等 |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 倾销鸦片 B. 传播宗教 C. 输出资本 D. 打开市场
|
34. 难度:简单 | |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杭州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杭州设立专有租界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
35. 难度:简单 |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3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这一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 外国医院、教堂和工厂在华北地区拔地而起 B. 外国使馆在北京大量出现,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C. 日本商人为能在中国全境通商而举杯祝贺 D.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
37.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8. 难度:简单 | |
《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反映出列强侵略意图变化的需要 A. 赔款日本军费 B. 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C. 开辟内河新航线 D.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39. 难度:中等 |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B. 扩大资本输出 C. 侵占中国更多领土 D. 瓜分中国
|
40.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 A. 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 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 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41. 难度:中等 | |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 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 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
42. 难度:中等 |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主要反映了义和团 A. 滥杀无辜百姓 B. 具有革命性 C. 极端排外情结 D. 维护传统社会
|
43. 难度:简单 | |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中的“此项运动” A.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B.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D.始终未能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
44. 难度:简单 | |
丘逢甲在近代中国一次战争后写下这样的诗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45.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项条款: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46. 难度:中等 | |
下列形势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
47. 难度:中等 | |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48. 难度:中等 | |
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百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
49. 难度:中等 | |
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 A. 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B. 反映出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C.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D. 造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50. 难度:中等 | |
1870年代,左宗棠击败阿古柏,基本收复新疆。1881年又通过外交手段签订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这一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改订条约》 D. 中俄《瑷珲条约》
|
5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如何评价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
5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中秦始皇决定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政治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