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
2. 难度:中等 | |
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这说明荀子主张 A. 爱护山林,保护环境 B. 以刑辅德,人定胜天 C. 礼法并施,政治清明 D. 天人和谐,共同发展
|
3. 难度:简单 | |
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4. 难度:简单 | |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尚贤”思想 C. 道家“无为”思想 D. 法家“法治”思想
|
5. 难度:简单 | |
“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A.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
6. 难度:简单 | ||||||||||||||||||||||||||||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
7. 难度:简单 |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8. 难度:简单 |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格物致知”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存天理,灭人欲”
|
9. 难度:中等 | |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 适应皇权需要 B. 倡导重德修身 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维护纲常名教
|
10. 难度:简单 | |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
11.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 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
12. 难度:中等 | |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顾炎武主张 A. 学以致用 B. 反对封建专制 C. 男女平等 D. 反对宋明理学
|
13. 难度:中等 |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敬鬼神而远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
14. 难度:中等 | |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15. 难度:简单 | |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 启发诱导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
|
16. 难度:简单 | |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 君主意志 B. “爱人”之心 C. “无为而治” D. 礼乐规范
|
17.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 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
18. 难度:简单 | |
《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A. 《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
|
19. 难度:中等 | |
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
20. 难度:简单 | |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儒家思想
|
22.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23.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
24.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A. 神学化 B. 世俗化 C. 政治化 D. 思辨化
|
25. 难度:中等 | |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
26. 难度:中等 | |
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 ①法家 ②阴阳五行家 ③道教 ④佛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
27. 难度:中等 |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
28. 难度:中等 |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 A. 心外无理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格物致知
|
29. 难度:简单 | |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 孔孟思想 B. 黄老学说 C. 两汉经学 D. 宋明理学
|
30. 难度:中等 | |
如果向陆九渊请教做学问的方法,他的回答应是 A. 尚学,学以致用 B. 习前人的经验与心得 C. 注重内心的涵养功夫 D. 注重实践,致良知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四“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 请回答: (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
32. 难度:中等 |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