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林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10月调研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假设甲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周初分封都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领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中之居民叫“国人”,“野”中之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正确的是

A. “国”在西周发展为封建城市

B. “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 “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 “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B. 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产生腐败现象

C. 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利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锦衣卫

D. 刺史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

A. 世袭制

B. 军功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以至万世而为君”

C.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 “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 提升御史地位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抑制丞相职权

D. 完善监督体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 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 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

C. 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D. 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元朝中央机构设置为

A. 只设中书省

B. 三省六部

C. 三公九卿

D. 二府三司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某次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对废除丞相制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某学生把答案要点归纳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基于这一认识,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明太祖废丞相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A. 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 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他的说法

A. 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B. 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

C. 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

D. 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 标志雅典民主制确立

B. 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 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 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从很早的时候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就在希腊社会中被打破。公元前六世纪,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这项改革

A. 汲取了梭伦改革的精髓

B. 以地区选区冲击血缘部落

C. 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 增强了城邦国家公民力量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雅典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

B. 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严重冲突

C. 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 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古代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各项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 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

B. 十将军委员会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 雅典政治保障公民思想自由

D. 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C. 公民意识淡漠

D. 缺乏民本思想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普尼科斯山建成一个半圆形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A. 全民参与

B. 轮番而至

C. 直接民主

D. 公开透明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执法者任意裁判,无视法律

B. 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 体现了罗马法保护平民的权益

D.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注重证据

B. 主张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

A. 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 《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本邦人与外邦人的关系

D. 《查士丁尼法典》具有形式主义特点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B. 切实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C. 真诚服务希腊公民

D. 有利于贵族曲解法律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当时雅典正值伯利克里时代。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 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B. 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

C. 希腊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

D.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详细信息
40. 难度:困难

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中写道:“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 设立民众法庭

B. 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政,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能看出唐代三省制的具体分工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作用。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