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 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2. 难度:中等 |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
4. 难度:中等 |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5. 难度:中等 |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B.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
6. 难度:中等 | |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
7. 难度:中等 | |
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人文精神的复兴 C.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
8. 难度:简单 | |
中国戏曲、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四世纪初,中国戏曲到十二世纪末也走向了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艺术的形式趋于高雅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D.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
9. 难度:中等 | |
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有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他的思想 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 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 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 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10. 难度:简单 | |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 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
11. 难度:简单 | |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欧洲宗教改革 B. 美国南北战争 C. 英国光荣革命 D. 法国启蒙运动
|
12. 难度:中等 | |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 A. 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B. 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 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D. 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
13. 难度:中等 | |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 B. 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 C. 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D. 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
|
14. 难度:简单 |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15.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
16. 难度:简单 | |
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B. 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
17. 难度:中等 | |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 主张全盘西化 B. 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 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
18.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选集》中写道:“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 ) A. 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 B. 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 C. 革命动力与奋斗目标问题 D. 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问题
|
19.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
20. 难度:简单 | |
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 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 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 C. 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21. 难度:简单 | |
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 )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2. 难度:中等 | |
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 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
23. 难度:简单 | |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
24. 难度:中等 | |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 《唐璜》 B. 《老人与海》 C. 《百年孤独》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如图3所示的转化链: R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A是应用研究,D为发展,P为应用技术。这条转化链考虑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然后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时,学者们通常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最初的变量加以处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材料一中郑观应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所代表的派别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认识变化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