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闪耀着一个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徽标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志。下图中美国主导建立或参与的世界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合拢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儿对他的背叛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侧《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C.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 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

D. 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四、null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是作于1930年的漫画《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蜡烛和火苗: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国货)

B. 破扇子:中国政府的鼓励、提倡和中国人民“实业救国”的决心

C. 狂风骤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官僚资本的挤压

D. 漫画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曲折艰难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到一起

 

六、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亚太发展的新承诺”。鉴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包括亚太地区的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此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讨论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对金融危机问题发表了单独声明。我国积极参与此次APEC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中国、亚太乃至世界的金融、经济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③符合当今时代主题,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④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读下表:

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 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 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 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 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D. 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C. 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八、null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罗斯福和胡佛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是

A. 保留自由企业制度

B. 克服美国经济危机

C.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D.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 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C. 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D. 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                  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农业人口的增加

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

 

十、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A. EuropeanUnion

B. 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

C. WorldTradeOrganization

D. 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 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 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A. 英美两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激烈

B. 英美两国达成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目的

C.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D.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图表为《2006~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从该图表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

A. 当代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

B. 改革开放增强了城镇居民的经济实力

C. 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D. 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高于生活消费支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的是

A.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C. 圈地运动的进行

D. 手工工场的发展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 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B. 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 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 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十四、null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着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救市措施。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做出的有益探索是

A. 图1:胡佛村,“自由放任政策”的深渊

B. 图2: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股票的卫士

C. 图3:失业保险卡,生活有保障

D. 4:挖沟渠兴办公共工程

 

十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C段到D段城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dministrator.L60JQPCBP4MKPUE/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3IABQVUS/L137.tif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的影响   D.国民经济的调整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D. 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轻视手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

 

十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