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古书记载:“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反映出商朝王权( ) A.与神权密切结合 B.完全听命于天 C.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被神权所左右
|
2. 难度:中等 | |
“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这是某学者总结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乡村的认识范式。对这种范式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宗族”二元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宗法制成为维护等级制的有力工具 C. 郡县制有利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贯彻渗透 D. 乡绅自治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
3.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
4. 难度:中等 | |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
5. 难度:简单 |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 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 D. 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
|
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7. 难度:困难 | |
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 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 C. 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 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
|
8. 难度:中等 | |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增加至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
|
9.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 ②元代设立中书省 ③明成祖设立内阁 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
10. 难度:中等 |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首辅权力失控 C. 内阁取代六部 D. 君主集权加强
|
11. 难度:中等 |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12. 难度:中等 | |
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 “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 B.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C. 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D. 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
|
13.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D.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14.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
15.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 B. 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 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D. 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
17. 难度:简单 | |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A. 抵御列强侵略 B. 发动反清革命 C. 维护封建统治 D. 维护国家主权
|
19. 难度:中等 | |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与华民交涉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B. 标志着近代中国司法主权的半殖民地化 C.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使国人法律意识转变
|
20.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A. 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 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 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 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
21. 难度:中等 | |
2014年12月25日,台湾“国防部”公布了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2015年“勇士国魂”月历。有别以往,这份月历将八路军左权列入“国军”抗战牺牲将领名单内(见右图)。据此说明 A. 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 B. 海峡两岸对抗日战争形成了共识 C. 台湾刻意抹煞共军在抗战中的表现 D. 台湾与大陆争夺抗战历史的诠释权
|
22. 难度:中等 |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2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
24.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2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1)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屈辱中开始,却在辉煌中谢幕。写出材料一图中A点所代表的典型事件?结果如何?指出图中C点所代表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 难度:中等 | |
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 (3)图四中的机构设于哪一朝代?特点如何?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