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C.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
2. 难度:中等 | |
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动摇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休耕轮作 B. 广种薄收 C. 精耕细作 D. 少种多收
|
4. 难度:中等 |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古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 A. 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 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 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 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
5. 难度:中等 | |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D.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
6. 难度:中等 | |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
7. 难度:简单 | |
河北省又称“燕赵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其管辖。下列四幅地图中,今河北地区被划入腹里管辖的是 A. B. C. D.
|
8. 难度:中等 | |
在2016年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上,布展的工艺美术品中有江西省博物馆戴新近出上的银鎏金魁星(即廿八星宿的奎星,后人附会其能主文运)盘,盘心是安放杯盏的菱花形凸校框,框外盘底则是图案,其下面一树桂花盛开,隐喻“蟾官折桂”。此盘反映出南宋时 A.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 科举影响民俗心态 C. 冶金制作工艺高超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9. 难度:困难 | |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10. 难度:简单 | |
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于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
11.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 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B. 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 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D.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
1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
13.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下表: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
A. 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 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 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
14. 难度:中等 | |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
15. 难度:困难 | |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解释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
此表说明 A. 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 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
|
18. 难度:中等 | |
在即将建立全国性新政权之际,毛泽东做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关于“一边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边倒”意味着中国拒绝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 在外交战略方面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上来 C.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客观上提供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帮助 D. 采取“一边倒”策略,加深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
|
19. 难度:中等 | |
明淸时期,地圆学说盛行且为社会有所接受,传教士将其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四行学说之上,中国士人却是在“西学中源”的经典传统中加以确认。这说明 A. 客观事实的呈现需要历史想象 B. 历史叙述与客观事实难以互证 C. 历史叙述不足以形成历史结论 D. 历史理解易受历史偏见的影响
|
20.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典中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且多是禁止性条文。同时期的罗马也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的影响更深远。其原因是罗马法 A. 强调权利与义务对应 B. 条文更清晰详实 C.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 适用范围更广泛
|
21. 难度:中等 | |
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D. 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
22. 难度:中等 | |
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 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
23. 难度:中等 | |
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 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
24. 难度:中等 | |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
25. 难度:中等 |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26. 难度:中等 | |
(题文)(2017年北京卷)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
27.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
28. 难度:中等 | |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
29. 难度:中等 | |
英国于1961年、1967年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均遭法国否决。1973年英国终于加入欧共体。2011年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的动议。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材料表明 A. 欧洲民族矛盾激化 B. 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 C. 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 D. 英国经济衰退局势加重
|
30. 难度:中等 | |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31. 难度:困难 | |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B.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
3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20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论文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在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B. 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C.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 D. 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
|
33.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王莽下诏“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此外,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兼办赊贷,并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王莽更是别出心裁,罢废五铢钱,前后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制等。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 ——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莽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王莽进行改革的措施。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相同点。
|
3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
3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