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 强化国家管理 B. 强化族长权力 C. 均衡权力分配 D. 维护贵族特权
|
2. 难度:简单 | |
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 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 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 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 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
3. 难度:简单 | |
(题文)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 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 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D. 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
4. 难度:困难 | |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5. 难度:中等 | |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以上变化表明 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 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 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
6. 难度:中等 | |
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 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 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 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7.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8. 难度:简单 | |
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
9. 难度:简单 |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 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 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 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
10. 难度:简单 |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
1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13. 难度:中等 | |
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 A. 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
|
14. 难度:中等 | |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
15. 难度:中等 | |
某次会议记录如下: 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 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 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史实是 A. 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6. 难度:中等 | |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下列有关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会师是克服右倾错误的成果 B.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吴起镇 C. 会师意味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D. 会师后我党实现了伟大转折
|
17. 难度:中等 | |
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B. 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 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
18. 难度:中等 | |
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 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 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 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 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
19.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 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 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
20. 难度:简单 |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C. 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
2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
2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A. 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B. 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C. 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D. 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
23. 难度:中等 | |
“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④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24.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2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A.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 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
26. 难度:简单 | |
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 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 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
27. 难度:中等 |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
28. 难度:简单 | |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 A. 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 B. 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C. 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
|
29. 难度:简单 | |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 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 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 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 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30. 难度:中等 | |
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弘扬了民主意识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专制独裁 D. 确立了民主宪政
|
31. 难度:中等 | |
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 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 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D.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
32. 难度:中等 | |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B. 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C. 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D. 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
33. 难度:简单 | |
192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中国的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的女人,坐到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甚至会把老百姓的“最后一个老母鸡吃了”。他认为,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方,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方住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间再前进”。这表明 A. 共产国际和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他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 D.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34. 难度:简单 | |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 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 “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 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 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
35. 难度:简单 | |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 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
36.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
37. 难度:简单 | |
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 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 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 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 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
38. 难度:简单 | |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
39. 难度:困难 | |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 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C. 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 D. 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
40. 难度:简单 | |
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实际上没有发行 B. 没有号召作用 C. 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 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
4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
|
42. 难度:中等 | |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
4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