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任人唯才的要求 C.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D. 兄终弟及的传统
|
2. 难度:简单 | |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血缘纽带、家国同构 C. 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D.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3. 难度:中等 | |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制造暴政依据 D. 树立专制权威
|
4. 难度:中等 | |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 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 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 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 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5. 难度:中等 | |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角度看,下列制度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官僚制度
|
6. 难度:中等 | |
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C. 不利于社会进步 D. 以后历朝历代没有沿用
|
7. 难度:中等 |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
8. 难度:中等 | |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从受封立国对象的角度来看,下列西周诸侯国的立国类型与许国一致的是 A. 齐国 B. 宋国 C. 鲁国 D. 燕国
|
9. 难度:中等 | |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B.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D.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
10. 难度:中等 | |
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
11. 难度:简单 | |
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
12. 难度:中等 | |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
13. 难度:中等 | |
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 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B. 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C.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 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
14. 难度:中等 | |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
15. 难度:中等 | |
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 分科考试 B. 以文治国 C. 公平竞争 D. 重视教育
|
16. 难度:简单 |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元朝的行省制
|
17.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18. 难度:简单 | |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命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 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B. 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C. 票拟制度化 D. 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19.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20. 难度:简单 | |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属于“封驳”和“谏议”的机构的是 A. 隋朝中书省 B. 唐朝门下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21. 难度:中等 |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C.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22. 难度:中等 | |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
23. 难度:简单 | |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①秦代郡县的设置 ②汉代州刺史的设立 ③明朝内阁制确立 ④清朝军机处的出现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24. 难度:中等 | |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
27. 难度:中等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