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
2. 难度:中等 | |
《汉纪》指出:“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据此可知 A. 中央集权已削弱 B. 将实行盐铁官营 C. 低税率于民不利 D.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 唐太宗推行“祟儒尊孔”的国策 B.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
4. 难度:中等 | |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
5. 难度:中等 | |
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 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 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 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
6. 难度:中等 | |
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 B.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力图扩大对外贸易 D. 极力垄断对外贸易
|
7. 难度:中等 | |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 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
8. 难度:困难 | |
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古罗马 A. 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C. 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 顽强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
9. 难度:中等 | |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 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 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 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
10. 难度:中等 | |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法庭根据情绪和良心来断定罪行,这是对权力的放任,因为“程序构成了一道安全屏障,省略程序就是削弱或撤除这道安全屏障”。贡斯当旨在说明 A. 法国大革命存在多数人暴力 B. 需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C. 司法正义与公共安全很重要 D. 民主政治建设尚需时日
|
11. 难度:中等 | |
1880年,中美谈判达成禁止美国人参与对华鸦片贸易的协议。1900年后中国与英国、德国、葡萄牙分别签订条约限制鸦片贸易。1908年美国率先在美属菲律宾禁绝鸦片。材料表明美国 A. 欲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B. 坚持国家间的公平正义 C. 推动国际事务民主化 D. 已逐步控制亚太地区
|
12. 难度:中等 | |
“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骚乱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作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
13.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