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梁山县第一中学2017年12月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 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 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 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 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关王权形态发展,王国维曾这样论述: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王国维的上述分析意在说明

A. 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严格的君臣政治

B. 夏商是贵族政治形态,西周则是官僚政治形态

C.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 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        B.周代分封制的对象全是王室子弟

C.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紧密结合        D.周政权是垄断性的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C.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嘉庆年间,有御史以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专司戍政者不同”,上疏建议更改名目。帝驳斥日:自军机处创设以来,“一切承旨书谕及办理各件,皆关系机要,此与前代所称平章军国重事相仿,非专指运筹决胜而言”。最后,军机处随清而终。军机处的延续主要适应了

A. 频繁用兵的需要

B. 精兵简政的需要

C. 稳固皇权的需要

D. 制衡兵部的需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 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 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 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观点认为

A. 在郑和航海时期早就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方面基本处于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 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

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局面;第二回是汉朝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A. 社会性质得到了改革

B. 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

C. 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D. 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五四”的前年,学生方面有两大倾向:一是哲学文学方面,以《新潮》为代表,一是政治社会的方面,以《国民杂志》为代表。前者渐趋向国故的整理,从事于根本的改造运动;后者渐趋向于实际的社会革命运动。前者隐然以胡适之为首领,后者隐然以陈独秀为首领。文中的“社会革命运动”指的是

A. 对国故的整理

B. 宣传马克思主义

C. 组织工人,创建中共

D.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 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 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 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 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 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C. 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 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41106中共中央在《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1943312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八周年纪念》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愿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下列能体现当时中共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愿意完成他(孙中山)未竟的事业的史实是

A.坚持土地革命,实现新民主主义目标

B.执行三大政策,坚持团结抗战到底

C.坚持团结抗战,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

D.坚持联蒋抗日,光复台湾建立新中国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A. 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

B.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

C. 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D. 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 直接民主

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 代议制民主

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 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C.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D. 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罗马于公元前242年增设了一名外事行政长官专门负责涉外案件的审理工作。因为外事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而且其所遇事件又常常是公民法中所没有规定的,因此,行政长官在断案时只得斟酌实情,便宜行事。有时甚至干脆直接引用各地早已实行的法律惯例。这一做法(  

A.扩大了法律惯例的适用范围       B.克服了公民法主体狭小的弊端

C.强化了外事行政长官的自主权     D.保护了所有罗马人的法律权益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701年颁布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订更详明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该规定说明英国

A. 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 议会与国王在政治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 国王有权独立确定英国王位继承人

D. 议会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王权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803年2月,美国最高法院在经过复杂的辩论后,首席法官马歇尔宣布,国务卿麦迪逊扣发马伯里等人的法官委任状明显违法;但最高法院不能依据1789年国会通过的《司法法令》强令国务卿发放委任状,因为《司法法令》的有关规定本身是违反宪法的。这体现了美国

A. 国务卿实际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B. 最高法院的权力不受国会的制约

C. 司法权可以制约行政权和立法权    D. 国会通过的法律须经最高法院批准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1789年至1865年,美国各州享有广泛的权力,更多地强调州权对联邦权力的制约,联邦政府扮演着各州“仆人”的角色。而1865年后,联邦与州的矛盾时缓时急,大趋向是联邦权力逐渐扩大,州的权力相对缩小,两者仍主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活动。这主要表明美国

A. 根除了联邦与州之间的矛盾

B. “主仆关系”发生完全变化

C. 三权分立体制得到发展完善

D. 实践了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蝎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从沉沦到复兴的艰辛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

(1)以上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一

注:《抗建通俗画刊》是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刊物。

(2)结合史实,为下图撰写说明(包括两幅图的寓意、“今昔”变化原因等。

材料二

(3)结合上面材料和图片,试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