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
2. 难度:困难 | |
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
3. 难度:中等 | |||||||||||
下表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 B. 宋代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发生 C. 仁宗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D. 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
|
4. 难度:困难 |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 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 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 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
5. 难度:中等 | |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及比重情况变化(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A. 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 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 D. 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
7. 难度:中等 | |
史表1 历史表1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据此可知( ) A.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 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 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
8. 难度:中等 | |
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
9.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公元前354年)借一位公民之口批判了公民大会;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这反映出当时 A. 公民大会已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B. 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 C. 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
10.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
11. 难度:中等 | |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
12.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据此可知,金砖国家
A. 瓦解了世界经济旧秩序 B. 在全球经济中绝对优势明显 C. 经济发展有较高相似性 D. 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了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感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6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近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给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会成分变化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的旧式商人相比与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享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据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材料: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行时首先发现马尔维纳斯群乌(药称马岛,距离阿根廷海岸480公里),此后又有多名欧洲冒险家到达。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登岛后称之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西班牙将法英势力驱逐。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在该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长官,但1833年英国派军占领马岛,而阿根廷从未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 1965年,第2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号决议,敦促双方和平解决。英阿进行了外交谈判,达成密切马岛与阿日常往来的协议。但此时有消息说,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储量可能是英国北海油田的3倍。英阿一度松动的立场又强硬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阿根廷经济陷于严重衰退中,全国上下对军政府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当时的政府首脑加尔铁里将军匆忙决定以或以武力收复马岛,企图以此激发群众的民族情绪,转移对政府的压力。1982年4月2日,阿海陆空军约4000人一举占领马岛首府,少量英国守军被迫投降,阿宣布收回马岛主权,将其列为第24个省。 在英马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请求下,英议会决定组织特混舰队,奔赴南大两洋应战。英国还宣布断绝同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停止同阿的经济往来,吁请盟国一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4月30日,米国正式谴责阿根廷为侵略者,宣布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同时保证为英军行动提供援助。英军于6月13日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总攻。阿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抵抗。6月17日,英国宣布接受阿军的投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长期控制争议海岛的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碎的太常街署参加对策。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水,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