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 井田制 B. 宗法关系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e zhi),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神权为王权服务 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
4. 难度:中等 | |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 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 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 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 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
5.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日绳秦国贵公子”,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根本上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旧贵族 C. 实现以法治国 D. 废除分封制
|
6. 难度:中等 | |
《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A. 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7. 难度:中等 | |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
8. 难度:中等 | |||||||||||||||||||||||||||||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
9. 难度:简单 | |
据《汉书》记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
10. 难度:中等 | |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
11. 难度:中等 | |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
12. 难度:简单 | |
“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 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C. 台谏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
13. 难度:中等 | |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
|
14. 难度:中等 | |
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元代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 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 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
15. 难度:中等 | |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A. 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 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 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
16.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愈益民主化”开始于 A.希波战争 B.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里克利改革
|
17.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 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C. 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 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
18. 难度:中等 | |
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公民均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 B. 具有现代民主观念 C. 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D. 重视维护公民利益
|
19. 难度:中等 | |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 反对罗马法 B. 赞同君主制 C. 批评了民主制 D. 主张扩大公民权
|
20. 难度:简单 | |
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 ①2009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11年上半年,英国议会就有关利比亚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
21. 难度:简单 | |
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一书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 重视证据 B. 公平公正 C. 契约至上 D. 注重程序
|
22. 难度:中等 |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 A B. B C. C D. D
|
23. 难度:中等 | |
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 B. 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 C. 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 D. 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
|
24. 难度:简单 | |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 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 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
25.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
26. 难度:中等 | |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中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 C.工业无产阶级 D.新贵族
|
2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对英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说:“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重大事件是( ) A. “光荣革命”发生 B. 《权利法案》颁布 C. 《王位继承法》通过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
28. 难度:简单 |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前,议会的选举延续了中世纪的旧选举制度,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会,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材料反映当时 A.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 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 D. 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
29. 难度:简单 | |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 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
30. 难度:中等 | |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
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 A. 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 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 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 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
32. 难度:简单 | |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
33. 难度:中等 | |
“鉴于议会议院的议员选举办法存在弊端,……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议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 B. 议会立法增加了中小城镇的议员议席 C. 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D. “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被剥夺
|
34. 难度:中等 | |
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
35. 难度:中等 | |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 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 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
36. 难度:简单 | |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全民民主 B.实现权力制衡 C.改革邦联政治 D.强调地方自主
|
37. 难度:中等 | |
他们(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比例上的平等”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也是一种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平等”,比如选举制度中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管理国家就体现出了这种“平等”。下列职务中,哪一个相对更能体现出“比例上的平等” ( ) A. 雅典陪审法庭成员 B. 英国的国家元首 C. 雅典每日轮值主席 D. 美国的总统
|
38. 难度:中等 | |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A. 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 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 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
39. 难度:简单 | |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
40. 难度:简单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
41. 难度:简单 |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 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 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
42.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发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斯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A. 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 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
43.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44. 难度:简单 | |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 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 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 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
45.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蔣延黻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他所说的“旧式的民间运动”主要是指( ) A. 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 B. 以宗教理论为指导的运动 C. 以追求平等平均为目标的运动 D. 承担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运动
|
46.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
47.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4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
49.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50.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
51. 难度:简单 | |
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A. 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 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 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 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
52. 难度:中等 | |
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 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 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
53. 难度:简单 | |
“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 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 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54. 难度:简单 | |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55. 难度:中等 | |
《郑超麟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 实业救国愿望 B. 民主科学思想 C. 社会主义思想 D. 爱国救亡精神
|
56.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
57.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道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
58. 难度:中等 | |
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 A. 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 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 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 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
59. 难度:简单 | |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60. 难度:中等 | |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 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 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
61.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
62. 难度:简单 | |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 这说明巴黎公社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
63.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64. 难度:简单 | |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65. 难度:困难 |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66. 难度:简单 | |
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A. 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B. 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 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 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
67.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A. 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 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 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
68.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历史信息,推测其最可能流通于 A. 20年代初的苏俄 B. 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D.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
69. 难度:中等 | |
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 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 C.国民政府抗战的要求 D.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抗战的信心
|
70. 难度:中等 | |
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资料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该表说明 A. 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 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 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 D. 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
71. 难度:中等 | |
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B. 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C. 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 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
72. 难度:中等 | |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B.重庆政协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7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
74. 难度:中等 | |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75. 难度:简单 | |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
76. 难度:中等 |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利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 B. 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 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
77. 难度:简单 |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
78. 难度:简单 |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在回忆其被抄家的情景时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 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 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
|
79. 难度:简单 | |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 “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80. 难度:中等 |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经历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沿用至今。据此,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A. 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B. 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 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 D.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
81. 难度:中等 | |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82. 难度:困难 | |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