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第07单元 单元检测-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商定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予以配合。上述会谈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B.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C. 中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

D. 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16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 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材料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二、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双百方针

B. 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 不利于文艺繁荣

D. 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 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 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 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 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A. 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 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 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13.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 文化大革命

B.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恢复高考制度

D. 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985工程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贯彻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实现十二五规划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人物2: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3: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