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为政以德 B. 独尊儒术 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 工商皆本
|
2. 难度:中等 |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 由“君本”发展为“民本” B.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D. 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
3.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在《日知录》 中反对“独治”,主张“众治”,所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据此可知 A. 明确否定君权 B. 全盘抛弃儒学 C. 弘扬民主法制 D. 反对专制独裁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5. 难度:中等 | |
李贽《藏书》中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下列与材料中吻合的思想是: A.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B. 不承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致论 C. 仍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 D.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
6.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材料中“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在思想上出现了 A.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B.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C. 僵化的理学思想 D.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7.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5世纪,我国儒学思想家提出了民本,而西方思想家则强调人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 A. 社会性质不同 B. 思想内涵不同 C. 政治氛围不同 D. 国力强弱不同
|
8. 难度:中等 | |
亚里士多德曾说道:“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凡是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这表明他 A. 哲学思想中含有理性内容 B. 思想中有进化论成分 C. 注重对自然界的探讨 D. 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
9. 难度:简单 | |
薄伽丘曾说道:“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教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据此可知,薄伽丘 A. 歌颂教会的英明和伟大 B. 具有生而平等思想 C. 倡导理性并反对君主制 D. 抨击教会的禁欲思想
|
10. 难度:简单 | |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类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下列绘画作品属于这类绘画的是 A. 《墨竹》 B. 《人物龙凤图》 C. 《清明上河图》局部 D. 《五子夺莲图》
|
11. 难度:中等 | |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 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D. 都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
|
12.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说:“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司祭……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会公议的权力”。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倡导人的思想解放 B. 宣扬《圣经》精神 C. 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D. 要求简化宗教仪式
|
13. 难度:简单 | |
启蒙思想家是一些革命式的人物,因为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所谓权威,讥讽那些 不劳而获‘过着大脚生活’(14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盛行穿大鞋,越富足贵族鞋子越大……)丑恶世袭文化的人。” 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将矛头对准 A. 落后的生活习俗 B. 封建专制统治 C. 封建的文化传统 D. 贵族的世袭制
|
14. 难度:简单 | |
闻一多称“诗(《诗经》),不仅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以下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三百多首诗歌 B. 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C.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科书 D. 其影响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
15. 难度:中等 | |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位诗人 A. 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B. 有“诗圣”之称,其诗被为“诗史” C. 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古传诵的诗句 D.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1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成就能体现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风俗画 ②文人画 ③汉赋 ④元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
17. 难度:中等 |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 克服重重困难,顺应这一变革潮流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下列叙述中符合该著作内容的是 A. 著作中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 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C. 提出以城市为中心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D. 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下列论据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20.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敬畏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彻底性 C. 维新变法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的合理性 D.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
21. 难度:中等 | |
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A.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成为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C. 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D. 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
22. 难度:中等 | |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这是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这里的“新方法”是指 A. 主观臆断后的实践验证 B. 根据国情进行理论研究 C. 实验和数据运算相结合 D. 总结前人的物理学成就
|
23. 难度:简单 | |
1903年,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制造派”是指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变法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C. “自由民主派”推翻了封建帝制 D. 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权更替频繁
|
24. 难度:中等 | |
以下人物及其观点所体现的共同诉求是 A.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B. 广启民智,自强求富 C. 暴力革命,实现共和 D. 实现工业化,与西方商战
|
25. 难度:简单 | |
“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这一转折性事件是 A. 卢沟桥事变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恢复高考制度
|
26. 难度:中等 | |
某学校举办《全面建设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展》,下列可以入选的是 A.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载人航天飞船首发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 出现“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
27. 难度:简单 |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民约论》是伏尔泰的代表作之一 B. 民主与科学一度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C. 相对论否定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 徐志摩彻底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28. 难度:中等 | |
“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这一艺术流派的作品 A. 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 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来反对封建制度 C. 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 表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来的精神危机
|
29. 难度:中等 | |
在经典力学的直接影响下,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唯物论从宗教神学那里争得了发言权。”材料意在说明 A. 哲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B. 自然就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 C. 经典力学深刻影响了哲学的发展 D. 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速度较快
|
30. 难度:中等 | |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变革,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符合这一特征的文艺作品是 A. B. C. D.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要生生不息,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因素,才能适应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获得常新的生命。 ——摘编自陈炎《从儒学的历史演变看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材料二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农学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因为在自然经济基础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农业的繁荣和实现孔孟学说所憧憬的“德治”、“仁政”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最为官方重视的便是天文学。由于中国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自然界的天体便有了伦理的属性,天文学也就成了佐证“天人合一”的自然知识与纲常伦理相契合的学科……儒家坚持“经世致用“济世拯民”的道德理想,所以古代的科技活动也就毫无例外的带有超强的工具性,并成为农业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由于儒家哲学偏重于“修身养性”,注重精神内涵,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客观上也限制了社会、科学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郭洪纪《儒学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回答: (1)结合汉朝和宋朝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一的观点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对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并简要说明。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文主义,其名词为paideia,其本意之一是教育。它的“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辩论的熟悉为基础,并“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简称之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现“古希腊思想最大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被翻译成拉丁文 humanitas之后,paideia形意皆变,内涵变成了“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人”平衡“上帝”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却不是“人”取代“上帝”,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历史人文主义。 材料三 或许有人反对将宗教神学称之为人文主义,这种反对之声有些狭隘。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部与宗教神学互动的历史。没有宗教神学的西方人文主义是不完整的,甚至丧失了存在基础与基本价值。用万能理性替代万能上帝过程中,宗教人文主义也被转化成了理想人文主义。 材料四 “不管什么人都会在他的作品的某一章节里对中国大加赞颂。……中国那里的专制君王不偏不倚,每年都举行一次亲耕礼,用来奖赏那些有用的科技;所有的政府职位都要经过科举来考取;……这样的的国度是他们最为惊叹和羡慕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公平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挥了启蒙效果。……因此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三大思想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被称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的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贡献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贡献,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材料二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并分析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