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C. “燔诗书而明法度”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2. 难度:中等 | |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 难度:中等 | |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
4. 难度:中等 | |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著作,从此书中可能读到的信息是 A. 按地力、节气播种的方法 B. 粟、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栽培方法 C. 曲辕犁等农具的应用技术 D. 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方法
|
5.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 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 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 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 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
6. 难度:中等 |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的衰落 B. 自然经济的瓦解 C.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7. 难度:简单 | |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D.“人伦者,天理也”
|
8.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列强获得这种特权始于 A. 1840年 B. 1843年 C. 1858年 D. 1860年
|
9. 难度:中等 | |
下述主张出自于《资政新篇》的是 A.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 “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D. “兴医院以济疾苦……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1. 难度:中等 |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C.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 “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
12. 难度:中等 | |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 稳定统治秩序 B. 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C. 保障公民权利 D. 彰显法律的公平性
|
13. 难度:中等 | |
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 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 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 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 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
14.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材料中“地上的平衡”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
15. 难度:中等 | |
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这说明1787年宪法 A. 确立了美国的邦联政治体制 B. 反映了美国面临着经济困境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D. 体现了美国各种势力的妥协
|
16. 难度:简单 | |
《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
17. 难度:中等 | |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 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 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
18. 难度:中等 | |
1980年4月8日,人民公社的牌子首先在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现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被摘下来。它反映了 A. 向阳乡人民率先解放思想 B. 农村基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C. 广大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 D. 中国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19. 难度:中等 | |
仅1993、1994两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广告法等。上述法律 A.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B. 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回应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后面临的挑战 D.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20. 难度:中等 |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②形成初、中、高三级国民教育体系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首次提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
21. 难度:中等 | |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22. 难度:中等 | |
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规定:“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便组织生产。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按资产量确定补偿数额”。这项措施 A. 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 B. 没收了部分私人资本 C.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 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
|
23. 难度:困难 | |
“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材料现象 A. 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 B. 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 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 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
24. 难度:中等 | |
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C.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 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
25. 难度:简单 | |
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
26. 难度:中等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指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即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且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将倒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中国近代史材料选编》 材料二: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般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东华续录》光绪朝 材料三:(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列强对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持何态度?为什么?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的情况怎样?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