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填空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措施

(1)会议

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_________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__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_______学校教育和⑤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作用

(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__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__________,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危害

(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70年代末

(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________________

(2)恢复中断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___________战略。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80年代

(1)提出“教育要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_______________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_____________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90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____________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___________

(4)加大⑱__________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D. 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 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 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 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 “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 实施“211工程”计划

D.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 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B. “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 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的75%,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近90%是在1949年后培养出来的。这一现象表明

A. “大跃进”运动波及教育领域

B. 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

C. 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

D. 政府轻视人文学科的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三、null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图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B.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D.践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题文)(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题文)(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