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
2. 难度:中等 | |
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C. 国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 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
3. 难度:困难 | |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机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 A. 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B. 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 C.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D. 抛弃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
|
4. 难度:困难 | |
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即管理全国事务,又管理地方事务,其主管长官称“国师”,该机构是 A. 唐朝中书省 B. 宋朝枢密院 C. 元朝宣政院 D. 清朝军机处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神宗皇帝曾欲立受宠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但遭到朝臣坚快抵制,最终神宗被迫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宗法观念对后世政治影响深远 D. 朴素的民主思想渗入政治领城
|
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 往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过度依赖天气变化 C. 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 D. 深受自然灾害影响
|
7. 难度:中等 | |
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永佃权 A. 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 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 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8. 难度:简单 | |
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A. 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 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
9. 难度:中等 | |
清代,广东地区的荔枝产业竞争激烈,强者成为“家有荔校千枝”的大户,而弱者则被排挤以至破产沦为大户的雇工。这说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城扩展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10. 难度:中等 | |
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载,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竞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这表明 A. 朝贡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B. 中外商贸往来的密切 C. 十三行是中外文化交汇区 D. 中外贸易额数量巨大
|
11. 难度:中等 | |
西汉官员在谈到盐铁官营时指出:“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排挤)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面用足。”这表明盐铁官营 A. 使政府获得经济与政治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 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以解决军费问题为主要目的
|
12.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13. 难度:困难 | |
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曲线图”理解准确的是 A. a点是战国时期,儒家处于是显学地位 B. b点是西汉初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C. c点是魏晋时期,儒家与佛道相融合 D. d点是南宋以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
14. 难度:中等 |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都 A. 处于青铜时代 B. 重视人的作用 C. 分裂走向统一 D. 商品经济繁荣
|
15. 难度:中等 | |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体现了 A. 儒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B. 朱熹心忧天下的情怀 C. 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已经转变 D. 朱熹对子孙寄予厚望
|
16. 难度:中等 |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语言补实、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
17. 难度:简单 | |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
18. 难度:简单 | |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韦伯认为智者运劝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人类自身的重视 D. 对人权理论的创新
|
19. 难度:中等 | |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 B. 市民阶层的力量薄弱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 宗教神权统治的顽固
|
20.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A.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 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C.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D. 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
21. 难度:中等 | |
19就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日益恶化 B. 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C. 社会环境变迁改变艺术创作方向 D. 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
|
22.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指出:“中国旧论每崇古而贱今,西人则不然,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太义也(注:三世指衰乱世、太平世和升平世)。”此说( ) A. 质疑西方进化理论 B. 推祟儒家伦理观念 C.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D. 反对顽固守旧观念
|
23. 难度:简单 | |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
24.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倡导文化启蒙,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25.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B.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C.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D.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面模糊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材料二从前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就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要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法度就不取。标准较易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的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所以演变到明代,义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犯了这个格式就不取。 ——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现的用人制度及其选拔标准,并说明唐代选官制度的优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的考试模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贾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开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国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并指出明朝白银地位的变化。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人对中国有不同认识: 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则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态度明确、史实恰当、逻辑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