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池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李日华作画“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可见,其画作

A. 突出个人情感和意境

B. 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C. 反映了市民阶层需求

D. 融入了佛道思想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严复在介绍达尔文学说时认为,进化论与自由平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弃旧谋新的世界性潮流。谭嗣同依据西学,以“破中外之见”来冲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夷夏之辨。这可反映出:

A. 自由平等观是近代世界潮流    B. 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进步解放

C. 民主制度逐步为国人所认同    D. 科学理性精神冲击传统思维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当时的西欧,除意大利外,还有尼德兰、英国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如意大利那样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如果只强调经济因素,是无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据材料观点,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还因为其

A. 率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 天主教势力的日益衰落

C. 地处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D. 古代文化传统传承较为完整

 

二、null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卢梭指出:“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种交通工具。”卢梭强调

A. 政府人员应是人民的公仆    B. 成立代表公共意志的政府

C. 公共意志即为国家的法律    D. 国家主权应高于公共意志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指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一方面通过阐释、利用、发挥《四书》思想资料建构其理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辑合、训解《四书》,使《四书》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四书》最终超过《五经》,成为儒学经典体系的核心。这说明宋代儒学的复兴

A. 直接从先秦儒学中涤取营养

B. 将《五经》排除出儒学经典

C. 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 是《四书》发展为儒学经典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这说明儒家思想

A. 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B. 是反对迷信的科学理论

C. 在启蒙运动期间传入西方

D. 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近代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著作旨在

A. 制造变法依据

B. 颠覆孔孟学说

C. 引介西方理论

D. 揭露历史真相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该主张有助于

A. 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B. 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A. 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 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 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 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5~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844-1845年自英国来(华)货之多,乃贩运太多所致,而非出于需要......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公平地说,亏本35%-40%。”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工业品的价格高昂

B. 中国民众具有排外情结

C. 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

D. 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 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

C. 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 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965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商业机构总数由154万个较少到59.5万个,从业人员由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形成

B. 社会消费受到较大抑制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D. 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61年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制度;减少农村非农业人口。这些举措

A. 有助于农村经济恢复

B. 实现了按劳分配

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使所有制多样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面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表中工商杂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壮大

D.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召开文家市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放弃中央和省委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迅速脱离靠近长沙的湘东北,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求立足点。材料中的“寻求立足点”

A. 迈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第一步

B. 打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C. 表明中共中央已放弃城市中心论

D. 有利于挫败国民党的“围剿”企图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在中国共产党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武汉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汉口召开了20余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游行,群众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这一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如荼

B. 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C. “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D. 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联邦宪法的制定者麦迪逊指出:“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防止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社会的不公。”据此,麦迪逊

A. 认为联邦宪法存在着弊端

B. 坚持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C. 主张宪法应维护社会公平

D. 强调健全民主法律体系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44年9月,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规定:服役年限为两年,公务员保留薪水,大专学生保留学籍,高中学生服役期满后可免试升入大学。这表明

A. 中国抗战兵源面临枯竭

B. 中日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

C. 国民政府关注兵源素质

D. 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程度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制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制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00年,欧亚大陆东西两边几乎不存在真正深刻的差异。但是,在之后500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西方之所以能统治全球,以当今计算机化语言来讲,是因为有6种杀手级应用程序在运转。它们是:(1)竞争;(2)科学;(3)财产权;(4)医学;(5)消费社会;(6)工作态度。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文明》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所拟论题可以是某个崛起因素的探讨,也可以写明与某国崛起有关的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文化既可以是文明的导师又可以是霸权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要享用西方文明的成果,又要杜绝西方社会的罪恶,由此产生的可能的结果和合适的出路,解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西方的反西方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但它又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反西方主义的”。

摘编自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材料二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国人各时期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