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A. 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B.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 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D. 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
2.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3. 难度:简单 | |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4. 难度:简单 | |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 A. 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 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 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 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
5. 难度:中等 | |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 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 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 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6. 难度:简单 | |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B. 《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C. 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D. 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
7. 难度:困难 | |
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A. 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 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
8. 难度:困难 | |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 自然环境 B. 民族差异 C. 生活方式 D. 需求差异
|
9. 难度:中等 | |||||||||||||||||||
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A. 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影响甚微 C. 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 D.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南方人口增长
|
10. 难度:中等 | |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11. 难度:简单 | |||||||||||||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汉朝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C.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
12.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 A. 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B.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C.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 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
13.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 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 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 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该朝代应为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
15. 难度:中等 | |
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反顾昨天,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 ) A. 优越的地理环境 B. 稳定的小农经济 C. 强大的中央集权 D. 繁荣的传统文化
|
16.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1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材料一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 第二次于王莽建国三年(距第一次改道672年),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济南到千乘。 第三次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距上次改道977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 第四次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距上次改道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距上次改道95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第六次清咸丰三年时(距上次改道566年),黄河在河南省兰封县西北的铜瓦厢溃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材料三元末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元朝政府疏浚黄河大量征用民工,加之艰苦的劳役以及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任意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上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的特点以及黄河水道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