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
3. 难度:简单 | |
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A. 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 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 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 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
4. 难度:简单 | |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
5. 难度:困难 | |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材料表明 A. 中国获得了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 B. 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 C. 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依然存在 D. 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
|
7. 难度:中等 | |
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B. 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C. 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 D. 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
|
8.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干部人人会背一段列宁援引的恩格斯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若有人前来质问土地出租,他们就流利地背诵给那些人听。这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 A. 深受意识形态的干扰 B. 以新经济政策为模板 C. 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D. 遭到大多数国人反对
|
9. 难度:简单 | |
柏拉图曾说:“父母不能随意令子女去还是不去国家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公民教育受到全社会普遍重视 B. 公民的城邦属性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制度不断优化达到了顶峰 D. 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受到限制
|
10. 难度:困难 | |
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李斯特旨在 A. 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 B. 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 C. 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 D. 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
11. 难度:中等 | |
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这些老根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者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 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 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 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
12.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
A. 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B. 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 C. 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 D. 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干预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针对京师人口压力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建房,另一方面迁徙京师旗人于各地。此外,清初至乾隆中,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同时,清政府还实行限制解任官员及胥吏寄籍京城的政策。 ——摘编自尹钧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 材料二从16世纪中叶到1750年,伦敦人口由13万发展到将近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1801年,伦敦人口为110万,1841年达200万,到19世纪末超过500万。随着大量的农村和小镇人口移居城市,曾是富裕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住的市中心,成了最贫困的地区,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疾病的流行夺去了许多城市人的生命,终于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伯明翰市长张伯伦提出“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的口号,1875年到1876年,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税,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市政府成为大房产主。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材料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西晋武帝宣布罢州郡兵以归农,实行占田制。根据规定,普通百姓的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此外,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占田制还规定了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其中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西晋的占田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实质上美国的战略意图是通过攻打伊拉克,推翻中东地区的反美领头羊——萨达姆政权,让中东国家知道,如果持续挑战美国的霸权,将会落得怎样的下场。在战争的过程中,美军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征集动员庞大的民间后备支援力量投入到战争中来,与其科学合理的后勤动员体制密不可分的。为避免资源浪费,美军提出精确后勤思想,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提供准确、适量的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资源。美军认为,许多后勤动员工作完全可以由当地市场以及国际资源承担起来。在美英联军后勤基地中,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私营公司所承包的项目,如营房维修、军人服务社、伙食供应、语言交流、娱乐项目、环境清扫、物流等大都是外包给地方服务公司,美军主要用合同方式规范其行为。美军对单兵后勤装备的设计,无不反映出人性化思想,如士兵背囊的顶端,设计了靠枕。美军单兵的供应标准,也是非常周到。如肥皂、洗手液、剃须刀、剃须膏、香烟,事无巨细。这一后勤动员保障思想,对于提高美军士兵在战斗中的士气,起到了其他方面难以堪比的激励作用。 ——摘编自李超《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后勤动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动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伊拉克战争爆发的背景。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的影响甚大。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据《宋史•石介传》编 (1)根据材料,概括石介生平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