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C. 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
2. 难度:简单 | |
“一战”期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 ) A.橡胶工业和军工业 B.化工业和卷烟业 C.面粉业和纺织业 D.纺织业和化工业
|
3. 难度:中等 | |
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B. 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D.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的政策 B.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文化专制的政策 D. 闭关锁国的政策
|
5.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 西方科技的传播 B. 重商思潮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了对设厂的限制 D. 改良思想的推动
|
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有 ①政府的提倡与鼓励 ②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7. 难度:简单 | |
1916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新式煤矿的产量,由44.95万吨增至488.97万吨。l913年至1919年中国的轮船吨数,由13.32万余吨增至28.75万余吨。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近代交通业已形成规模 B.蒸汽机使用比较广泛 C.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D.列强经济侵略已减弱
|
8. 难度:中等 |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而且带有爱国的性质 B.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得益于民国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9.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推动中国政治文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但最终还是不能如愿。这主要是因为 A.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 没有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装 C. 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
|
10.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D.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
11. 难度:中等 | |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这主要包括 ①壮大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②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③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④传入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机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其突破口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13. 难度:简单 |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 阶级斗争 B. 文化建设 C. 经济建设 D. 政治建设
|
14. 难度:简单 | |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包产到户 C. 发展外向型经济 D. 增强企业活力
|
15. 难度:中等 | |
1953年起,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先后对粮食、油料、棉花等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85年1月,国家开始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后农副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粮棉大量进口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17.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 四个经济特区 B. 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
18. 难度:简单 | |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基本确立的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D. 新中国的成立
|
19. 难度:困难 | |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
20. 难度:简单 |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21. 难度:中等 | |
央视三套《星光大道》栏目被称为“百姓舞台”,人们对阿宝、“凤凰组合”“玖月奇迹”等人和歌唱组合的表现津津乐道。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 艺术鉴赏性 B. 娱乐功能 C. 传播信息作用 D.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
22. 难度:中等 | |
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 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 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 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D. 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
23. 难度:中等 | |
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A. 铁路运输的发展 B. 轮船航运的发展 C. 电报等通信发展 D. 报纸等传媒发展
|
24. 难度:中等 | |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 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 没有任何影响
|
25. 难度:简单 | |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秦二爷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l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该热潮兴起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说明理由。从中你能得出什么重要启示?
|
27. 难度:中等 | |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