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
2. 难度:简单 | |
(题文)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
3. 难度:中等 | |
《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 A.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B. 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 C. 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 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
|
4. 难度:简单 | |
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 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 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 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
5. 难度:简单 |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C.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D.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
6.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 刺史制的建立 C. 郡县制的推行 D. 科举制的确立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A.西汉设置刺史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军机处
|
8. 难度:简单 | |
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 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 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 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
9. 难度:简单 | |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A. 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 宗法制、推恩令 D. 分封制、察举制
|
10.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 西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
11. 难度:中等 |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愛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B. 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C.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D.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
|
12.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 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
13. 难度:简单 | |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
14. 难度:中等 | |
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
15.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C.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16. 难度:简单 | |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 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 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 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 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
17.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18. 难度:简单 |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 清朝设置军机处处 D.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汉代察举征辟制 B.魏晋九品中正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明代设立内阁制
|
20. 难度:简单 | |
“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
21. 难度:简单 | |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 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 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 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 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
2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翻中枢机构权力彼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褥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元朝 D. 清朝
|
23. 难度:简单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④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
24. 难度:简单 | |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
25. 难度:中等 | |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权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 大学士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
26. 难度:简单 | |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内阁、军机处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三司、尚书省
|
27. 难度:简单 | |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 极具机密性 B. 参与军政决策 C. 办事效率高 D. 办理军政要务
|
28.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新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钱穆意在强调 A. 科举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B. 宋朝理学洋溢着革新精神 C. 废除宰相与历史趋势相悖 D. 宰相制度能有效抑制君权
|
29. 难度:简单 |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
|
30. 难度:简单 | |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 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 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 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 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其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陛下神灵一统,皆为县,诸子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其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 材料三军机处尽管权力很大,但时刻处于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从雍正开始,又采取一系列限制办法,以掣其权,从而保证皇帝“乾纲独揽”,皇帝不交办的事务,军机处无权过问。即使交办的事务,也只是遵照皇帝意旨协助处理,“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对北宋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权。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宋代政治制度的主主要不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因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三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 (3)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体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