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的保障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 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2. 难度:中等 |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3. 难度:简单 | |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
4. 难度:简单 | |
列宁在《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一文中指出:“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此“办法”是指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C.实行实物配给制 D.取消自由贸易
|
5. 难度:简单 | |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着重发展的产业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
6. 难度:简单 |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
7. 难度:简单 | |
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
8. 难度:简单 | |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 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D. 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
9. 难度:简单 | |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 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 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 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10. 难度:简单 |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
11.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
12. 难度:中等 | |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 A. “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 “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 “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13. 难度:简单 | |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什么是租让制?列宁说:“租让制就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14. 难度:中等 |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
15. 难度:简单 |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D.推行义务交售制
|
16. 难度:中等 | |
“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
17. 难度:中等 |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18. 难度:简单 | |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
19. 难度:简单 | |
由下表可推知( ) (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二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
20. 难度:中等 | |||||||||||
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