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全球通史》)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他到达的地方实际是          (    )                   

A.非洲            B.大洋洲          C.美洲            D.南极洲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煤炭储量丰富

B. 蒸汽机的推广

C. 冬季取暖的需要

D. 发电机的发明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右图是20世纪初欧美国家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荷等国)。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

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D.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实质性的理解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主要贡献

B. 企业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企业家们为航海活动提供了资金

D.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A. 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 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C. 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

D. 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

A. 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B. 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

C. 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

D. 同化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观点,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

A. 殖民扩张    B. 代议制确立    C. 工业革命    D. 圈地运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自由主义的盛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垄断资本的膨胀    D. 资本输出的带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黯土的区别,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这反映出

A.瓷器的价值高于陶                       B.制瓷经历了经验积累

C.制瓷技术发展缓慢                       D.陶、瓷的硬度不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我们在贸易上遵循着这种惯例去做,就稳稳地可以保证我们的王国每年一定会增多20万镑财富,并且一定是大部分以现金的形态带回祖国。——【英】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以下对当时英国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国家利益至上

B. 重商主义积累资本

C. 对外贸易保持逆差

D. 鼓励出口扩大市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坎儿井

D. 灵渠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

国家

礼单

英国

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中国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

 

两份礼单反映了英、中两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差异是

A. 英国轻工业发展快,中国农业高度发达

B. 英国军事工业发达,中国手工业繁荣

C. 英国天文成就突出,中国市民生活丰富

D. 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眼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

A. 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    B. 民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

C. 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D. 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    B. 扩展了工业文明

C. 加强了世界联系    D. 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 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 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 强化了海禁政策

D. 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 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 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 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juān免除)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在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弥尔顿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