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该报道表明

A. 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在国民心中已经淡化

B. 妇女解放思潮在上海已悄然兴起

C. 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潮盛行

D. 上海风俗已经以西式为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清末民初的社会,新旧相伴。后来的各色文化名人和部分学者对清末民初的社会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文章:《女性“大足”的回归》《奉天城里的第一批女中学生》《北京城里的新式理发馆》《要幸福,不要媒介》。这些文章叙述的主题或研究的视角应该是

A. 社会生活

B. 学制变化

C. 政治思潮

D. 社会伦理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末上海竹枝词写道“衣衫华美习为常,抱布贸丝作大商。几句西人言语识,肩舆日日到洋行。”下列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概括准确的是

A. 民营企业的发展

B. 思想观念的变化

C. 消费水平的提高

D. 工业文明的冲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这反映

A. 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B. 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

C. “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

D. 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

A. 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B. 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通讯技术发展很快

D. 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而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穿西装运动风靡全社会

C. 服饰陋习被彻底地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任重道远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和祝愿,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学者在调查某一时期的人名时,发现“志祥”“来祥”“致富”“志良”“旭清”“国民”“国超”“新民”“雪梅”“豪华”“凤平”“秋月”等名字出现频率较高。结合所学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中华民国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村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准。20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A. 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B. 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 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D. 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孙中山割辫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 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 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 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近代西学东渐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 思想潮流的演进

B. 社会生活的变迁

C. 科技文化的发展

D. 新式教育的发端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看到市民们已剪断经辫子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沿京张铁路了解中国民情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 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 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 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

A. 明末清初

B. 清末民初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A. 汉族

B. 蒙古族

C. 回族

D. 满族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倡导婚姻自由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服饰和娱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服饰和娱乐也在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装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

(2)历史学者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