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进行莽撞、轻率改革尝试的是勃列日涅夫

B. 这是一个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的时代

C. 各种危机和无数矛盾的根源是长期的个人崇拜

D. 这个时代结束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82年,《世界经济导报》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A.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取消余粮收集制,征收粮食税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  )

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B. 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指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推行的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后者的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 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 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 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卡通画家David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B. 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

C. 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

A. 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 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 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励,拉开企业之间和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A. 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 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 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 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题文)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A.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造成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

C、政局不稳,经济下滑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像人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

材料二某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1)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对小农进行改造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改造小农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农业问题,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做过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

——《苏联史》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强烈。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人均生活水平较差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