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 A.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 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3.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4. 难度:中等 | |
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 冶铁业的进步 B. 甲骨文的成熟 C. 兴起了棉纺织业 D. 已经有了养蚕业
|
5. 难度:简单 | |
国家通过实施重商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大力促进海外贸易,成立特许商业公司垄断贸易,制定进出口禁令或保护性关税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逐步清除阻碍国内贸易的种种中世纪羁绊,改变度量衡、币制和税收混乱局面,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法规来规范生产。这些举措的实施是在 A. 15、16世纪的中国 B. 16、17世纪的英国 C. 18、19世纪的英国 D. 18、19世纪的美国
|
6. 难度:简单 | |
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于( ) A. “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 “蛮夷觊觎中土时日已久” C. “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 D. “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7. 难度:简单 | |
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至汉代,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 C. 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 D. 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
|
8. 难度:中等 | |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 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 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D. 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
9.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①始终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 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这一历程推动了世界连成统一整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11. 难度:简单 | |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
12.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实质上 A.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B.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C. 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 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13. 难度:简单 | |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 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 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 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
14. 难度:简单 | |
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 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 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
15. 难度:中等 | |
洧朝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请求“开放更多口岸,实现中英直接通商贸易”的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拒绝开放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英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 中英贸易威胁国家边境安全 C.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以中国为中心的保守世界观
|
16. 难度:中等 |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 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
17.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然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
18. 难度:简单 |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19. 难度:简单 | |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 A.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 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
20.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21. 难度:简单 | |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22.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23. 难度:简单 | |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古代手工业这种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 B. 古代手工业没有面向市场导致 C.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 力求保证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
24.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周宝珠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 街市 B. 瓦肆 C. 夜市 D. 草市
|
25. 难度:简单 | |
(题文)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 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 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26. 难度:中等 | |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火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已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27. 难度:中等 | |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 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 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 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
28. 难度:简单 | |
18世纪,英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在海外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商业利益。英国城市中的市民都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拨工业化生产出现。据材料,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广阔的海外市场 B. 市民生活需求 C. 原手工作坊的技术积累 D. 优越的政治制度
|
29. 难度:简单 |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场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中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 C. 棉纺织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 小农经济的阻碍作用
|
30.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材料二宋代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材料三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地位?
|
31. 难度:困难 | |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