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 “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 “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两种政策的实行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D. 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实施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斯大林体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巨大成效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苏俄(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农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 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 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苏俄(联)一位国家领导人曾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遭到空前破坏”主要是由于经历了卫国战争

B.“资本的帮助”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得到“资本的帮助”,国家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D.“资本的帮助”有利于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 公私合营

B. 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开始大刀阔斧地践行新的经济政策。这主要表明

A. 列宁的探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彻底否定

C. 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

D. 苏俄通过经济改革确立了私有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这些内容应出自(  )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D. 新中国三大改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

A. 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B.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粮荒

C. 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D. 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表明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

A. 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 发展生产力,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D. 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 实行粮食税制度    B. 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 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 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

A.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C.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该认识导致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D.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个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