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2. 难度:中等 | |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
3. 难度:简单 | |
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 A. 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 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 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
4.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
5. 难度:中等 | |
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
6. 难度:简单 | |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7. 难度:困难 | |
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
8. 难度:简单 | |
(题文)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9.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 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 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 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 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
10. 难度:困难 | |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11.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析】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
1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 欧美发达国家经开始酝酿 B.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13. 难度:困难 | |
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B.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D. 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
14. 难度:困难 | |
人口的流动往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下面表格是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下列对变化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①欧美国家的近代化有利人口的增长 ②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欧美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于非洲移民 ④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C.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
16. 难度:中等 | |
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7. 难度:中等 | |
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 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 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
18.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
19. 难度:中等 | |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20. 难度:中等 | |
1688~1783年期间,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这种社会结构 A. 利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B. 否定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C. 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
2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 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
22. 难度:中等 | |
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23.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②
|
24.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25. 难度:中等 |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2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27.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2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29. 难度:简单 |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30. 难度:简单 | |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幵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 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 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
31. 难度:中等 | |
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已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贵,加入到经商行列。 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纨,但有财尽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缙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一变化的评价?
|
3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棱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材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雍正帝说:“农为天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据哟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经济政策的?
|
33. 难度:中等 | |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世界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工业革命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阐述中国“拒绝变革”的因素。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请回答: (1)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三种资本形态? (2)从193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本”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