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 确保文书安全

B. 削弱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末传教士明恩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 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 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 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 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202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196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179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177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150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省置无常                B.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制度演进

B. 主流思想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气候条件改变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A. 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 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 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 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 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举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杆,背三天干粮,半日能行一百里。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的弱点及地形,交互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为“武卒制”。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起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起军事改革的特点和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