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52年9月,“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外国留学生有77人,其中东欧社会主义诸国44人,朝鲜29人,蒙古4人。这说明当时的外国人来华留学( ) A. 是相邻国家间的教育交流 B. 突出鲜明的睦邻友好关系 C. 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D. 体现出世界对汉语的青睐
|
2. 难度:简单 | |
某次考试改革刷新了人类考试人数,考生年龄差别之大也是前所未有。此次考试改革为知识分子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此次考试改革最可能发生于 A. 1905年 B. 1912年 C. 1949年 D. 1977年
|
3. 难度:简单 | |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4. 难度:简单 | |
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7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活动中,“恢复高考”高票当选1977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下面表述不能够成为其当选理由的是( ) A.推动大学招生重新启动 B.改变了国家民族发展轨迹 C.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D.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
|
5. 难度:简单 | |
《山楂树之恋》发生在一段贫穷而怀着理想的时光里,被称为中国最纯净的爱情。女主人公静秋中学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回顾历史,此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 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 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 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 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 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 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
8. 难度:困难 | |
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从清末发端,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迅速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 繁体字难识、难读、难写 B. 新中国实行大众的文化教育 C. 新中国成立后强调科学研究 D. 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
9. 难度:简单 | |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10. 难度:简单 | |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11.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 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 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 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2. 难度:中等 | |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工程”计划 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
13. 难度:中等 |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 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说:“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方针 ④发展“希望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15. 难度:中等 | |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
16.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在1988年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B. 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C. 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
17. 难度:简单 |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18. 难度:简单 | |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情景在当时的考场可能出现的是 A. 考场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考场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红标语 D. 特写:语文试卷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19. 难度:简单 | |||||||||||||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A.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
20. 难度:简单 | |
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B.“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
21. 难度:中等 | |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教育发展迈入一个新台阶。 ——历史风云网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19世纪60年代起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材料二日本1952~1961年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 材料二(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及其结果。 (2)材料二反映了恢复高考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