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清人沈起凤撰写的《谐铎》中载:“荆溪某氏,年十七适仕族某,半载而寡,遗腹产一子。氏抚孤守节,年八十余,孙曾林立。临终,召孙曾辈媳妇,环侍床下,曰‘……然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因此知守寡之难,勿勉强而行之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女子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 B. 该女子深受理学束缚人性之苦 C. 该文在当时大受欢迎,令人大受启发 D. 该文体现了对理学“灭人欲”的反思
|
2. 难度:中等 | |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指: A. 万事万物的本原 B. 天理与人欲 C. 天人之间的关系 D. 人的本性
|
3. 难度:中等 | |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B. 反映了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C. 体现了学者对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D. 理学禁锢了人的思想
|
4. 难度:中等 |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5. 难度:中等 | |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丈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A.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B.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C.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
6. 难度:简单 | |
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凡人只要“妄情灭息”,才能“本性清明”。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发明本心,致良知 C.性相近,习相远 D.人人皆可以为圣
|
7. 难度:中等 | |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B. 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C. 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D. 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
8. 难度:简单 |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的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 是主观唯心主义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
9. 难度:简单 |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 A.纲常 B.太极 C.良知 D.仁者
|
10. 难度:中等 | |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 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 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 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
11. 难度:中等 | |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12. 难度:简单 | |
“民惟邦木,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是( ) A.朱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B.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
13. 难度:困难 | |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
14. 难度:简单 | |
“不仅是朱学失丢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 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 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 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
15. 难度:简单 | |
《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
16. 难度:中等 | |
三教堂是指孔子、释迦、老子共祀于一章的现象。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士大夫不满的原因可能是 A. 三教合一 B. 理学兴起 C. 威胁统治 D. 孔子位置
|
17. 难度:简单 | |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
18. 难度:中等 |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是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 ①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②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互相包容 ③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④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一定的差别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
19. 难度:简单 | |
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A. 秦朝 B. 汉初 C. 宋代 D. 民国
|
20. 难度:中等 | |
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