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
2. 难度:中等 | |
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 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 C. 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 D. 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
|
3. 难度:困难 | |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
4.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
5.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 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B. 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D. 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
6. 难度:困难 | |
齐景公于公元前516年请教晏婴如何巩固统治,晏子回答是“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齐景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秩序与商业发展相关 C. 商人的身份地位变化频繁 D. 齐国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7. 难度:困难 |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C.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8. 难度:困难 | |
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
9. 难度:简单 | |||||||||||||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 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央定农业生产水平
|
10.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11. 难度:困难 | |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
|
12. 难度:中等 |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市舶使、草市、曲辕犁 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
13. 难度:困难 | |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
14. 难度:困难 | |
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 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 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 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
15. 难度:中等 | |
宋代李处权作诗说:“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简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该诗歌讴歌的器具 A. 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 能够喷珠溅玉,浇灌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依托水力,鼓风冶铁,促进了铁农具的生产和推广
|
16. 难度:困难 | |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 A. 自耕农式经营 B. “千耦其耘”式经营 C. 租佃式经营 D. 庄园式经营
|
17. 难度:困难 | |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到了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重农抑商观念淡薄 D. 地域商人活动频繁
|
18.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 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 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 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
19. 难度:中等 | |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
20. 难度:困难 | |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
21. 难度:困难 | |||||||||||
下表摘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A. 六部尚书 B. 殿阁大学士 C. 内阁首辅 D. 军机处大臣
|
22. 难度:困难 | |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
23. 难度:困难 | |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24. 难度:困难 | |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
25. 难度:困难 | |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
26. 难度:简单 | |
《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
27.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封建意识 B. 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铲除了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
|
28. 难度:困难 | |
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 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 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 应是国共两党政治对峙的结果 D. 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
29. 难度:困难 | |
下列图示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年和b年分别指 A. 1924年和1922年 B. 1937年和1938年 C. 1927年和1928年 D. 1949年和1950年
|
30. 难度:困难 | |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 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 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 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 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调整
|
31.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 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
32.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土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型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C.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的分岐
|
33. 难度:中等 | |
据相关资料显示: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遗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说明了 A.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苏已经由敌对关系转变为盟友 C. 中国对苏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
34. 难度:困难 | |
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B. 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35. 难度:困难 | |
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该事件是 A. 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 B. 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C.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 D. 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
|
36. 难度:简单 | |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新中国 A. 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 B. 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 C. 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D. 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
|
37. 难度:简单 | |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
38. 难度:困难 | |
《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A.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B. 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 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 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
39. 难度:中等 | |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 A. 冲击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 B. 遏制了共产主义势力扩张 C. 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 D. 体现了二战后大国的角逐
|
40. 难度:中等 | |
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提出欧洲联合,后来也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因此,有学者指出:“欧洲联合给华盛顿提供了一个在二十世纪前50年中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折磨的大陆的内部实现和平与稳定的最好的前景”。这一“最好的前景”本质是指 A. 欧洲内部实现和平与稳定 B. 美国达成战略和经济目标 C. 欧洲联合使欧美利益共赢 D. 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
41. 难度:困难 | |
1949年,美国总统社鲁门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并在国会咨文中指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无从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的种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这表明 A. 美苏战略争夺的重点转移到中间地带 B. 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扩大到亚非拉地区 C. 美国积极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D. 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重要手段
|
42. 难度:困难 | |
1950年,法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61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法双方都表达了建交愿望;1964年,中法两国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法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中法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D. 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
43. 难度:困难 | |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
44. 难度:中等 | |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
45. 难度:困难 | |
美国当代政治家亨廷顿说:“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下列史实与亨廷顿观点相符的是 A. 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苏联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 C. 波兰等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D.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46. 难度:困难 | |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美苏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充分说明 A.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美矛盾进一步激化 C. 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47. 难度:困难 | |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
48. 难度:困难 | |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 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 B. 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C. 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D. 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
|
49.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1) 解读材料一,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不充分的酌情扣分) 材料二 总的说来,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 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一一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 解读材料二,结合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阐述材料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史实不充分的酌情扣分)
|
5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
5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美苏两国都努力加强自身的力量和各自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集团,这也就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两极化的发展和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状态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国斗争表面化和尖锐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种斗争对世界局势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信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政”“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糧《藏高乐主义论》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钭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及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战争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局势的一部分。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的主要诉求。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又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平平…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所以,当今世界并不是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 ——刘建飞飞《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榎化趋势初现》 (4)根据材料四,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