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 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和的趋势 B. 社会转型带来了空前活跃的理论创新 C. 法家的思想和言行都体现高度“忠君” D. 法家一定程度上坚持了“民本”思想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初年,“吏多军功”,汉武帝为“养天下之士”,在长安设立太学,又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到东汉初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学教育制度完备 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儒学恢复正统地位 D. 贵族政治日益削弱
|
3. 难度:中等 | |
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 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 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 D. 官僚政治较为成熟
|
4. 难度:简单 | |
在明清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这说明,明清江南市镇 A.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B. 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 C. 是农业商品化的结果 D. 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
5. 难度:中等 | |
“中体西用”的现实价值在于使“西学为用”合法化,中学一统天下的封闭僵化局面得以改变。“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否应该对中国的传统体制进行某些改变成为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说明“中体西用”的主张在当时 A.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D. 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
6. 难度:简单 | |
从下表可以看出 A.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C. 二战前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D. 中国产业资本的估值与事实不符
|
7. 难度:简单 | |
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A.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 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
8.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图,导致中国“十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如下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B. 中国成功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C. 新兴国家的崛起为中国创造了机遇 D.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
|
9.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城邦政治活动以公民在共同场所的竞说——法庭上的论辩、广场中的演说——为主要手段,“说”成为城邦公民获取政治权力与有效行使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据此可以推断 A. 智者学派出现与城邦政治关系密切 B. 苏格拉底之死缘于城邦政治的衰落 C. 古希腊城邦政治属典型的精英政治 D. 演说是古希腊公民参政的唯一前提
|
10. 难度:中等 | |
有人请他画天使,被他-口回绝,他说天使谁也没见过。根本无法描绘。他排除一切艺术的理想化,主张唯有写实才是真正的艺术。下列作品与“他”的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 《播种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格尔尼卡》 D. 《向日葵》
|
11. 难度:中等 | |
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 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 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 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
1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约有164场,其中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战争占94%,如中东阿以战争、南亚印巴争端、东南亚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 A. 都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导致的 B. 超越了冷战政策设定的方向 C. 都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 D. 多带上了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这一时期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大地主和农场主在土地上纷纷实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业革命用先进的设备武装了农业,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农业委员会。1838年成立了皇家农业协会。国王乔治三世还为(农业年鉴》撰稿,署名为“农夫乔治”。按照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英国全国总资本中有一半来自土地。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这些富农一般雇佣2-5名长工,农忙时雇些短工。因为有余钱,他们一般还放高利贷或经营商业。还有一些富农是佃富农,租地主土地雇工耕种,类似西方租地场主;一些城市商人、资本家也租地主土地种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资本主义性质更为典型,但是规模不大,一般数十亩,百亩以上土地者较少;而且多是手工劳动,很少有机器生产。中国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剥削也很严重。例如,有些地方实行“工偿制”。即不给长工工资,只拔一点薄地叫雇工耕种来代替工資,受雇短工还要自带工具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从“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的角度选一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场涉及“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周公亲自谋划落实分封,主要分四个层级进行:第一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分封的“姬姓”王族子弟,第三层是分封的功臣子弟,第四层主要分封的是殷商旧族后裔。钱穆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椤(za)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西周以前,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多具有原始氏族的特征,总体上是很松散的。周公对宗法制的完善,结下了一张由“个人一家庭——家族-一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周公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内容深彻的变革,周公改制无疑是成功的。 ——摘编自默想千年《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下洽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三个方面说明周公改革的创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初,美军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日本《朝日新闻》仅发表简讯。称其为燃烧弹,“損害较小”,却又以“全人类及文明的名义谴责美国政府”,叫嚣“决不能屈服于新兵器”。眼见败局已定,报界一边说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一边又在同一版面刊登《告全军将士》,要求士兵“将圣战进行到底”,呼吁一亿国民团结,“发挥陛下赤子之本分”“本土决战”。8月15日,《朝日新闻》社论维续鼓吹“大东亚战争正当化”。《读卖报知》宣称战争是“正义之战,自存自卫之战”“构筑东亚恒久和平的基石,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极力推卸战争责任。各报论调大同小异,关心的不是因战争而丧生的民众,也非满目疮痰的国家,更非备受侵略和奴役的受害国,而是如何“国体护持”,如何回避对天皇战争责任进行追究。 ——摘编自孙继强《战后初期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日本报界对战争报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报界歪曲报道的原因。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履祥(1611年——1674年)浙江桐乡县人,崇祯末年拜刘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为师。明亡,张履祥隐居教学著书,期间也亲自干农活,经常向老农请教问题,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儒者耻言治生问题的根源,他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的观点。他把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一再加以引用,但是对许衡认为工商业也是私人治生的正当途径的言论,极力排斥。他主张。“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还指出:“耕则无游惰情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虔,无骄侈黯诈之习,……保世承家之本也”,工商“逐蝇头之利,工市侩之术,反不若胼手胝足,为质朴之农夫,以没其齿矣。今世极多游民,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是蹙”。 ——聂志红著《中国经济思想史撷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履祥的经济主张,并分析他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履祥的经济主张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