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
|
2.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县制的出现 B. 铁农具的使用 C. 都江堰的修建 D. 一牛挽犁的出现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场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中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 C. 棉纺织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 小农经济的阻碍作用
|
4. 难度:中等 | |
观察右图,它反映了( ) A.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 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 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
6. 难度:中等 | |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 A. 中央集权制度 B. 以农为本思想 C. 重农抑商思想 D. 聚族而居习俗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8. 难度:简单 | |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9.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③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10. 难度:中等 | |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 瓷器 B. 丝绸 C. 铁器 D. 青铜器
|
11. 难度:困难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 “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12.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A. 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 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 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 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
13.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 A. 资本 B. 劳动力 C. 世界市场 D. 资源
|
14. 难度:中等 | |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 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 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
15. 难度:困难 | |
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A. 金融霸主的地位 B. 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 经济体制的创新 D. 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
16. 难度:中等 | |
阿诺德·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A.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西方对世界各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 C. 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D. 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
|
17. 难度:简单 | |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 A. 威力巨大的炮舰 B. 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 先进的通讯手段 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18. 难度:困难 | |
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逻辑的、必然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 A. 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 B.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 C.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19. 难度:中等 | |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 A. 钟表制造业发展 B. 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C. 与会各国的妥协 D. 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
20. 难度:困难 | |
下面表格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危机的影响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
21.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 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
22. 难度:中等 |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23. 难度:简单 |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 重视历法指导 B. 关注生态环境 C. 讲求精耕细作 D. 注重农事时令
|
24. 难度:简单 | |
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
25. 难度:困难 | |
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 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 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
26. 难度:简单 |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27. 难度:中等 | |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
28. 难度:困难 | |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
29. 难度:中等 | |
《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精耕细作 B. 重农抑商 C. 垦荒开矿 D. 农工商皆本
|
30. 难度:中等 | |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
31. 难度:简单 | |
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西班牙)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
32. 难度:中等 | |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 A. 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 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 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D. 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33.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
34.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 A.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 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 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
35. 难度:简单 | |
布罗代尔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这场战争”( ) A. 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B. 荷兰取得独立,成了“海上马车夫” C. 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D. 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
3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 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材料二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出现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
3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梁启超对中国人口发展史进行初步的重新研究后,提出历史上人口发生增减源于治与乱的重要见解。他估计当时中国人口虽然有八亿,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一是“中国今日,动忧人满。然以地方之积,计其每里所有人数,与欧洲英、法、德、哒(意)、比诸国相比,其繁盛未若彼也”。二是无论边疆腹地,“以余所闻见,其荒而不治之地,所在皆是,乌在其为人满也!”。三是“己治之地,或淤其沟恤,芜其瞩岸,溉粪无术,择种不良,地中应有之利,仍十不得五,又乌在其为人满也!” ——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存在人满之患”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定人口政策的认识。
|
3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
4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即使以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苏松嘉湖地区而言,一方面农民应对政府强加的各种苛重的负担,逼出了一种多种经营、商品化比例较高的农业经营的新路子;另一方面这种投入市场的商品多半是基于赋税徭役、地租的原因而被动产生的,假性成分居多,穷于应付。农民与庶民地主的经济状况虽比其他地区为好,基于国家削夺性的赋役过重,剩余率与储蓄率仍偏低,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它向市场经济输送的“能量”就在这点可见的限度之内,不可能再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即使在王权较为强悍的都铎时代,王朝财政也一直处于拮据状态,有时难免羡慕富有的商人和企业家。据传说,一天亨利八世在伦敦街上遇到商人小约翰的运输车队,不禁满怀妒意地说:“纽伯里的小约翰,这家伙比我还富有!”伊丽莎白时期,货币贬值,但征税数额仍然大幅度下降,女王的多次抗争均以失败告终。女王深知,对于下院议员来说,牺牲他们的生命比打开他们的钱袋更容易些,所以她不得不时刻注视着政府的开支,并一再勒紧自己的钱袋,以至于周围大臣不断抱怨、嘲笑她的吝啬。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欧经济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的社会影响及给我们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