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
2. 难度:中等 | |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
3. 难度:简单 | |
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贵放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
4. 难度:中等 |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君主制 D. 郡县制
|
5. 难度:中等 | |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6. 难度:中等 | |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7.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
8. 难度:困难 | |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 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家国观念的形成 D. “封邦建国”的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10. 难度:中等 | |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 B. 秦朝设郡置县 C. 汉朝行“推恩令” D. 元朝广设行省
|
11. 难度:中等 | |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
12. 难度:简单 | |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
13. 难度:困难 | |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
15. 难度:中等 | |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 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 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
16. 难度:困难 | |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17. 难度:困难 | |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
18. 难度:中等 | |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
19. 难度:中等 | |
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 先秦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
20. 难度:困难 | |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一行动 A. 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地位 B. 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理念保持一致 C. 论证按血缘关系分配的政治权利 D. 印证诸侯在封地内有很大独立性
|
21.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 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 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 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
22. 难度:简单 | |||||||||||||||||||
下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A. 西周:“封建亲戚” B. 秦朝:“独尊儒术” C. 西汉:“布衣将相” D. 隋唐:“金榜题名”
|
23.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
24. 难度:简单 |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25. 难度:困难 | |
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
2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移风易俗,心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北魏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的两场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