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鸦片故争后,湖南人郭嵩焘赴英出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消息传开以后,朝野骂声四起,家乡的科举考生曾商议要捣毁郭宅。大臣刘坤一质问郭嵩焘:“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这反映出当时 A. 天朝上国心态尚未根本改变 B. 人民群众爱国热情高涨 C. 民众自觉维护国家主权 D. 思想解放深入基层社会
|
2. 难度:简单 |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
4. 难度:简单 | |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二者的区别是 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④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
5. 难度:简单 |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6.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士大夫们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作打破的。它们是 A.《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天演论》 C.《变法通议》、《新青年》 D.《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
7. 难度:困难 | |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 A. 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8. 难度:中等 | |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
9. 难度:中等 | |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10. 难度:中等 | |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11. 难度:简单 | |
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向“维新变法”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 西学的广泛传播 C. 新兴经济因素的成长 D. 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
12. 难度:简单 |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上述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康有为
|
13. 难度:简单 | |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B.张之洞 C.郑观应 D.康有为
|
14. 难度:简单 | |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
15. 难度:中等 | |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 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某一时期的报刊上充斥着“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有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些现象最能反映 A.社会普遍要求挽救民族危亡 B.民族危机促使国人逐渐警醒 C.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 D.清政府允许西方思想自由传播
|
17. 难度:简单 | |
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 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B. 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
18.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19.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 ) A. 物质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思想文化 D. 实业教育
|
20.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 A. 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B. 改造国民的素质 C. 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D. 新文化的融合性
|
21.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结合下图)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