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A. 强化了天子权力 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地位 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
2. 难度:中等 | |
郭沫若指出:“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绝不称之为天,都是把天字当为了大字的同意语。”确实在殷商甲骨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帝的命令如何而看不到天发号施令。但在周初青铜器铭文中屡屡出现以天为至上神以及“天命”的概念。其中,有的是“天”与“帝”在同一铭文中并列。据此推测周代 A. 对商的承袭大于变异 B. 天、帝具有了同一性 C. “天”不具有神秘色彩 D. 形成了“天人感应”思想
|
3. 难度:困难 | |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
4.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这表明 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 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
5.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
6. 难度:困难 | |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7. 难度:困难 | |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
8.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
9. 难度:困难 | |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
|
10. 难度:困难 |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 A. 官员办事效率提高 B. 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
11. 难度:困难 | |
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 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 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 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 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
12. 难度:中等 | |
《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
13. 难度:中等 | |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
14. 难度:简单 | |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 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 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 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
15. 难度:简单 | |
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 《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 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 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
16. 难度:简单 | |
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据此可知,唐代 A. 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 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C. 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D. 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
17. 难度:简单 | |
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 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 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 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
18. 难度:中等 | |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烦琐杂乱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
19.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材料说明黄宗羲 A. 反对私利,推崇公利 B. 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 C. 具有近代民主法治观 D. 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
|
20. 难度:简单 | |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
21.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
22. 难度:困难 | |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23. 难度:困难 | |||||||||
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这表明 A. 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 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 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
24. 难度:中等 | |
“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公元、民国、昭和、大同: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本地人、逃荒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做梦去的。”文中的“那里”应是 A. 日据时期的台湾 B. 北洋时代的山东 C. 伪满时期的东北 D. 汪伪治下的上海
|
25. 难度:中等 | |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部 A. 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 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 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 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
26. 难度:中等 | |
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在 A. 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B. 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 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D. 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
|
27.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答应得十分“爽快”,但是对于外国要求的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中国地大物博的心理 B. 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C. 天朝上国观念的作祟 D. 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
|
28. 难度:困难 | |
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 A. 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 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 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 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
29. 难度:中等 | |
二十八日,合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A. 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B.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 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提出“两个中国”的席位
|
30.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又规定以金偿还。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 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 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
31. 难度:困难 | |
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 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 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 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 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
32.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
33. 难度:中等 | |
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还阐述了同顽固派斗争的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34. 难度:中等 | |
1937年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电报:“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人联名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这反映出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敌后抗日活动的蓬勃开展 C. 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消极抵抗 D. 日寇全面侵华的严重局势
|
35. 难度:中等 | |
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如,公共租界的《工部书信馆章程》(1893年)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法规多称“律”、“刑统”、“令”、“敕”、“制”等,只有条、无明确款。据此可知,租界法规 A. 促进西方近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融合 B. 为中国法制近代化树立语言与结构规范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 D. 提供了租界各领域进行自治的法律依据
|
36.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
3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 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 民间纺织业只有一定规模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
38. 难度:中等 | |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同时,魏微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 唐太宗有意塑选理想的君主政治 D. 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
39.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
40. 难度:困难 | |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周时期,除天子亲自巡视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诸侯进行巡视监察。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建立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样,分工明确,制度完备。 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清朝沿袭明制,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摘编自李其《巡视监察制度综述》 材料二19世纪初,挪威议会认为,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制度,迫在眉睫。20世纪初,荷兰建立议会监察制度和司法监督制度。荷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荷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监察官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受理普通公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举报。 ——摘编自张迪《国外巡视监察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和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的本质区别 并对当今中国加强巡视制度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