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延续 B. 分封体制的完善 C. 君主权力的式微 D. 官僚政治的建立
|
3. 难度:中等 | |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
4. 难度:简单 | |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
5. 难度:困难 | |
唐代择官标准有四项,其一是身,即身材,须取其体貌丰伟者;其二是言,即言词,须取其言词辩正者;其三是书,即书法,须取其楷法遒美者;其四是判,即公文判词,须取其文理优长者。这反映出唐代择官 A. 以德行优者为先 B. 重视官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C. 以才干突出者为先 D. 把外在形象摆在首要地位
|
6. 难度:中等 | |
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 民族隔阂的消除 B. 对外政策的开放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民族融合的加强
|
7. 难度:中等 | |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
8. 难度:简单 | |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
9.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公民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B.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陪审法庭拥有最高立法权 D.司法监督体系非常混乱
|
10. 难度:简单 | |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出雅典 A.民主参与的广泛性 B.权力争夺的激烈性 C.政治权力的分散性 D.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
11. 难度:简单 | |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
1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 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D. 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
13. 难度:中等 | |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A. 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 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 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 D. 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 A. 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B. 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C. 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D.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
15.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
16.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A. 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 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17. 难度:简单 |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士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历时近50年,但最终的结果却并未“革了国王的命”,反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 王权势力的壮大 C.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D. 人民群众的要求
|
18. 难度:困难 | |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
19. 难度:中等 | |
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据此可知反对党 A. 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 其特色是政治协商与妥协 C. 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 是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
|
20.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 C. 强调原告被告平等 D. 维护被告的利益
|
21. 难度:中等 | |
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材料表明罗马法中 A. 追求人的政治平等 B. 理性精神逐渐丰富 C. 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D. 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
22. 难度:中等 | |
1919年8月,德国建立起民主共和国。但在国会中,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民主制度的。当时,对民主自由制度的认识也没有在多数德国人的心中扎根,很多人连“公民”“先生”等体现平等的称呼都不愿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 B. 共和国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 C. 共和国没有给人民民主自由 D. 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
|
23.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
24. 难度:中等 | |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 “主权在民”的观念在不断强化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海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廉政建设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