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 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
2.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这说明分封制初期 A. 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B. 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C. 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 D. 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
3. 难度:中等 | |
《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禰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 A. 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 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 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
5. 难度:困难 | |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
6. 难度:中等 | |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是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 “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 B. 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D. 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7.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A. 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D. 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
8.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两者的认识都 A. 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B. 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 C. 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
|
9. 难度:中等 | |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
10. 难度:简单 |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11. 难度:困难 | |
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 A. 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 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 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
12.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
13. 难度:中等 | |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14. 难度:中等 | |
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
15.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
1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
17.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 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 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
18. 难度:简单 | |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
20. 难度:中等 | |
《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A. 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 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 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 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
21. 难度:中等 | |
齐国孟尝君使用的冯谖,赵国平原君启用的毛遂,鲁庄公委以重用的曹刿,楚庄王委以重任的孙叔敖等等,都出身低微,或为农民、或为舍人、或为牧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推行军功爵制 B. 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C. 等级观念消亡 D. 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
22. 难度:中等 | |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 铁器的冶炼情况 C. 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 神农氏创造耒耜
|
23.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
24. 难度:中等 | |
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 尚末完成社会的转型
|
25. 难度:困难 | |
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2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3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 难度:简单 | |
(题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