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表中外贸总额发生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 两大阵营的对峙 C. 世界局势的紧张 D. 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
2. 难度:中等 | |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
3. 难度:中等 | |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 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
4. 难度:中等 | |
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 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 C. 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D. 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
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
6. 难度:中等 | |
“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戈尔巴乔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 美苏冷战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
7. 难度:困难 | |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
8. 难度:中等 | |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
9. 难度:困难 | |
1925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 实行农业集体化 B. 提高出口创汇额度 C. 大力发展轻工业 D. 追求提高农业产量
|
1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
11. 难度:困难 | |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
12. 难度:中等 | |
杰里•本特利认为:“苏维埃国家没收了私人拥有的土地,建立了集体或合作的农业单位,……愤怒的农民以屠杀牲畜、烧毁庄稼等手段来反抗政府的计划。”它反映的是 A. 作者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诬陷 B. 苏维埃政权高速发展工业计划 C. 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利益 D. 列宁等领导人对政策抱有幻想
|
13. 难度:中等 | |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 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在此,他抨击的是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 B.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C.政府掌控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经济体制
|
14. 难度:困难 | |
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苏联实现工业化首先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不顾实际的可能,反而延缓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 ) A. 工业化资金是否来源于国内 B. 苏联是否有必要进行工业化 C. 工业化建设是否应保持高速 D. 工业与农业是否应协调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各国经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2)材料二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中有何体现?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材料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