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2. 难度:简单 | |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3. 难度:中等 | |
对《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A. 苏联的重工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B. 赫鲁晓夫选择工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 苏联由此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 D. 勃利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
4. 难度:困难 | |
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 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 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 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 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
5. 难度:困难 | |
如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A. 政治因素 B. 自然因素 C. 人口因素 D. 外交因素
|
6. 难度:简单 | |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
7. 难度:简单 | |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斯大林的束缚 B.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8. 难度:中等 | |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9. 难度:中等 | |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称:“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这体现了 A.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 战争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方式 C. 美苏间的军备竞赛逐步升级 D. 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巨大损害
|
10. 难度:中等 | |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
11. 难度:中等 | |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
12. 难度:困难 | |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
13. 难度:困难 | |
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 旨在为“民主的人道主义”造势 B. 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 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 说明苏联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4. 难度:中等 | |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苏联的一些地名就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屡次变更,如①沙皇村于1918年改为儿童村,②彼得格勒于1924年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恢复原名;③伏尔加格勒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恢复原名;④卡马河畔切尔西于1982年改名为勃列日涅夫,1988年恢复原名。下列关于这四个地名变更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的变更是由于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君主专制 B. ②的第一次更名时俄国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③的第二次更名是由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的批判 D. ④的两次变更均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
15. 难度:简单 | |
图示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 B.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C.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D.苏联经济模式固化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工业企业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在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情况下,最高苏维埃就决定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等几个中央部,其余下放地方。各部下放地方后,根据尽量有利于一地区企业协同生产、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如在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发达的乌克兰没立钢铁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盛产石油的阿塞拜疆设立石油工业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同时,工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改革未能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 ——据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工业改革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