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牛耕铁犁”阶段的生产工具有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2. 难度:中等 |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A. 白渠 B. 漕渠 C. 坎儿井 D. 都江堰
|
3. 难度:简单 | |
(题文)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右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材料反映明朝 A. 鼓励民间贸易 B. 禁绝朝贡贸易 C. 实行海禁政策 D. 造船技术落后
|
6.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
7. 难度:中等 | |
16世纪的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其中谷价上涨了五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发生 B. 新航路开辟 C. 贵族奢靡消费 D. 经济大危机
|
8. 难度:简单 | |
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 A. 金银掠夺 B. 商品输出 C. 黑奴贸易 D. 香料贸易
|
9. 难度:简单 | |
“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瓦特的贡献是 A. 改良蒸汽机 B. 研制火车机车 C. 研制发电机 D. 发明电灯
|
10.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下列成就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 A. B. C. D.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甲午战争后 D. 戊戌变法后
|
12. 难度:中等 | |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
13. 难度:简单 | |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张謇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
15. 难度:简单 | |
近代以来,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是 A. 广州 B. 西安 C. 合肥 D. 深圳
|
16.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其直接原因是 A. 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利用了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 D. 各种实业团体的推动
|
17. 难度:中等 | |
(题文)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 转变的办法”是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8. 难度:中等 | |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A. 调整工业布局 B. 实行政企分开 C. 增强企业活力 D. 鼓励租赁经营
|
19. 难度:困难 | |
下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 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 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
20.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A.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
21. 难度:简单 | |
1979年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为此,中央决定 A. 建立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22. 难度:简单 | |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实行自由放任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实行计划经济 D. 发展信息技术
|
23. 难度:简单 | |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该法案对应的措施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调整工业生产 C. 成立农业调整署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24. 难度:中等 | |
1948年,英国宣布要建设“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国家。这指的是 A. 国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 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D. 普遍实施国有化政策
|
25. 难度:中等 | |
1929年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导致贸易体系混浞乱。二战后初期为改变这种局面,国际社会建立了 A. 欧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26. 难度:中等 | |
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A. 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 B. 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 C. 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 D. 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27.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美国取得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其直接原因是 A. 《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28. 难度:简单 | |
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
29. 难度:简单 | |
读下图,该图反映了 A. 多极化趋势 B. 两极格局 C. 全球化趋势 D. 单极格局
|
30. 难度:中等 | |
下图漫画描绘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等的“赌局”,它最能反映的是 A. 金融风险日渐削弱 B. 恐怖主义日益猖獗 C. 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D. 两极格局对峙加剧
|
31. 难度:中等 |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由此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指出这一时期苏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作用。 材料三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
32. 难度:中等 | |
15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概括指出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 材料二 瓦特和史蒂芬孙悄悄告诉人类一个秘密: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驰过铁轨,漂过海洋,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然而,自18世纪中期后,英国的一些城市逐渐失去了原先优美的自然环境,变成煤烟滚滚,烟雾弥漫的另一番景象。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使工厂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黝黑的工业城市。 ——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至19世纪中期英国煤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下列图片是两个国际组织的标识 (3)材料三中的国际组织分别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图二所反映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