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先秦时期关于人才选用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
A. 基于不同史料可准确认知历史 B. 现实需要推动了新的人才观的出现 C. 记述者立场不同导致结论差异 D. 职官制取代世官制成人才选用主流
|
2. 难度:简单 | |
汉高祖颁布的贱商令中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仕宦为吏的规定;惠帝和吕后时,不再限制商人衣丝乘马;文帝时实行“人粟拜爵”的方法,商人可以出钱买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 B. “休养生息”的政策名存实亡 C. 豪强地主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 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经济
|
3. 难度:中等 | |
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拦。据此可知当时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B. 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 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
4. 难度:简单 | |
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持儒家学说。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 A. 继承华夏正统 B. 巩固政权统治 C. 维持儒学地位 D. 弘扬传统文化
|
5. 难度:简单 | |
1873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增加其商业性,将部分军舰改造为商船,这一计划得到总理衙门的同意并实施。这一举措旨在 A. 使军事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 B. 增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能力 C. 缓解生产经营费用不足的局面 D. 推动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
|
6. 难度:中等 | |
“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A. 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B. 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 C. 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 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
7.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45年9月重庆市民高举中、美、英、苏四国领袖的巨幅肖像游行的场面。据此可知 A. 美国冷战政策影响波及中国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C.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 国共内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8.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
9.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说自已经常“私下为人们出主意,奔走忙碌,在公共场合,却不肯走到你们众人当中,为城邦出主意”。下列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苏格拉底 A. 不关心城邦政治事务 B. 关注城邦的公共生活 C. 把善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D. 重视培养民众的道德
|
10. 难度:中等 | |
英国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并无实权。威廉三世即位后任用两党人士入阁参谋,但由于政见不同,内阁成为吵架的场所。1693年开始从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阁,提供咨询意见。这些变化 A. 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 B. 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使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 D. 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
11. 难度:中等 | |
“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 A. 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 B. 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 C. 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D. 对“崇尚理性”的反思
|
12. 难度:中等 | |
(题文)如图是1960~2015年全球GDP和贸易平均增长率发展示意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 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地位 B.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新兴经济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D. 经济全球化呈现逐渐放缓趋势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 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材料: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屯田活动规模和范围都不及两汉,但却有所深化和发展。魏晋时期,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但其屯田体制在两汉基础上却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职官系统日臻完备。西域长史是魏晋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属吏众多,比对内地郡一级行政机构设置。并且改变了以往以兵屯为主的单一局面,民屯比重日益上升。据记载,无论兵屯还是民屯,均有西域少数民族参与其中。魏晋中原王朝以楼兰和高昌为中心长期派兵屯戍边塞要地,持续开设屯田区,以屯田与戍边相结合,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传入西域,就地生产军粮,有力地支持了对西域的军政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内地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面对惨绝人寰的现代化全面战争,美国的知识精英与和平人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和平运动,开始尝试新的手段来避免战争。一战期间,美国兴起了两种新型的和平团体。一种是国际主义团体,主张在战后建立自由国家的联盟,按照美国的原则改造国际秩序,运用集体武力保卫和平。另一种是自由和平主义团体。他们认为国际暴力和战争源于大企业集团对海外殖民利益的争夺和对国家政策的操控,同时与国内不公正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改造国际秩序,还应当改造国内秩序,进行社会变革。美国的和平团体通过集会、出版报纸和书刊、游说政府以及游行、请愿等直接行动来开展和平运动,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另一方面督促政府支持和采纳提出的各种和平计划,以建立新的国际和国内秩序,成为20世纪20年代对外交政策最具影响力的利益集团。 ——摘编自王立新等《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平运动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题文)材料:托马斯•潘恩(1737-1809)出生于英国工人家庭,他1774年到达北美大陆,先后担任杂志编辑和地方议会秘书等职。1776年,他发表的《常识》一书在数月间行销50万册。他认为世袭制政府是违反理性的,是为个人谋私利的政体,被压迫者有权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它。代议制共和制是最合理的政体,共和政府是为了个人和集体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应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以理性为指导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政府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宪法不是政府的命令,而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共和政府的权力是依据宪法授予的,一切授予的权力都只是“委托”,随时可以收回。关于公民权利,他强调“公民权利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每一种公民权利都以个人原有的天赋权利为基础”,选举权是不能剥夺和代替的,反对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 --摘编自周跃军《试论潘恩的政治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政治思想主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政治思想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