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
2. 难度:困难 | |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3. 难度:简单 | |
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
4. 难度:中等 | |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 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B. 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C. 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D. 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
5.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
7. 难度:中等 | |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
8.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
9. 难度:简单 | |
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10. 难度:简单 | |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时期,张择端措画《清明上河图》、瓦含出现、柳水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 A. 城市经济繁荣 B.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 文化的平民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12. 难度:中等 | |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 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
13. 难度:简单 | |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针对这一状况,汉初期统治者 A. 实行休养生息 B. 废除秦朝货币 C. 采取抑商政策 D. 鼓励发展农业
|
14. 难度:中等 | |
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 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15.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重农抑商的风气
|
16. 难度:简单 | |
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上述材料反映出 A. 欧洲生产力水平下降 B.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C. 土耳其帝国崛起控制东西方贸易 D. 导致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
17. 难度:中等 | |
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 A. 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 D. 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
|
18. 难度:困难 | |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成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 商路中心的转移 B. 契约规则的确立 C. 价格革命的影响 D. 贸易规模的扩大
|
19. 难度:简单 | |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20. 难度:简单 | |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以上英国历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 A. 立足改善民生进行改革 B. 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 C.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D. 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
21.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 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
22. 难度:中等 | |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是 A. 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 B. 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 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
23. 难度:困难 | |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 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
24. 难度:困难 | |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分析19世纪西方兴起的原因时,说道:欧洲人先是买了亚洲列车上的一个座位,然后买了一节车厢。弗兰克的核心观点是 A. 政治制度优势是西方兴起的主要因素 B. 亚洲交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方兴起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展促使西方兴起 D. 欧亚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西方兴起
|
25. 难度:困难 | |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 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B. 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 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期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出现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3)我国经济在古代已经孕育了近代因素,后来却落后于世界潮流,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英国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三1500-1750年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前工业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商业贸易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商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又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