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叫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体现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君主专制权威 B. 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C. 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的血缘关系 D. 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下君臣的文化联系
|
2. 难度:中等 | |
(题文)(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
3. 难度:中等 | |
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A. 三教合一 B. 儒表佛里 C. 重理轻法 D. 格物致知
|
4. 难度:中等 | |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 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B. 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C. 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D. 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
5. 难度:中等 | |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A. 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B. 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 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D. 其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
6. 难度:简单 | |
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 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
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
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 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 有利于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C. 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 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
9. 难度:困难 | |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公元前354年)借一位公民之口批评了公民大会: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这反映出当时 A. 公民大会已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B.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C. 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 D. 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万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对究法负责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
11. 难度:中等 | |
据世贸组织2001年度报告,190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6.8%,同期世界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3%。这表明 A. 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C. 经济全球化无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提出 A. 是对微观世界研究的结果 B. 是科技教育进步的必然 C. 是对近代科学的彻底否定 D. 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时期,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 ——改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法律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改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5.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七个月中,除秋冬攻势的新收复区外,辽宁大体分了土地,安东、辽南则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地区分了土地。总的说来,工作是有成绩的。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发动了农民,十万农民踊跃参军,并在基本地区内肃清了土匪。但由于运动扩大过分迅速,阶级划分不清,没有巩固地团结中农,对佃富农与旧富农不加区别,许多地方把富农与地主一样对待,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没有严格执行,以及一度打风盛行,死人过多,犯了很多“左”倾错误。直到一月份中央及东北局指示纠“左”,才开始纠正。现在,老区正继续纠偏、新区则照中央指示,首先打击大地主。所有新老区,都以春耕为中心,同时进行纠偏或发动的工作。 ——1948年4月陈云《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战后法国对德国一直采取强硬政策,力图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法国社会厌战和恐德思想并行,各阶层纷纷组织反战活动。鲁尔危机后,根据道威斯计划,解决德国问题的主导权由法国转归法国,法国所获赔偿额大大减少,道威斯计划体现了美国打击法国扶植德国的意图,法国在欧洲舞台上日益孤立。希特勒为避免与英法等国过早直接对峙,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英法等国虽对德国扩张抱有戒心,但最终相信了希特勒的表态,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迟迟不能建立。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法国政府无人过问此事;1938年9月法国总理这拉第参加了慕尼黑会议,会议强行把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至此,希特勒完成开战的准备。 ——摘编自夏洪亮《法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在20世纪三十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l0年(东汉安帝永相四年),羌胡作乱,大将军邓鹭想放弃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一带地方。虞诩认为“凉州既弃,三辅便成边塞”,建议征召凉州豪杰和州郡长官子弟到朝廷各部门做官。此建议被朝廷采纳,最终使凉州一带未脱离东汉政府版图。 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二年),虞诩被任命为武都(今甘肃东南)郡太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以增灶计打败羌兵。任上,招抚流亡,赈济灾民,大力发展生产,开通水路,治郡三年,“人足家给,一郡遂安”。 公元126年,出任司隶校尉,上任数月,虞诩弹劾了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使他们丢掉鸟纱。虞诩多次请求查处中常侍张防,历经曲折,最终将张防流放。虞诩一生“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摘编自刘荣生《一代人杰虞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诩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虞诩的历史功绩及其优秀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