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 B. 两极格局终结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C. 两极格局存在制约全球经济发展 D.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
3. 难度:中等 | |
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 C. 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 D. 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
|
4. 难度:中等 | |
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 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C. 官吏选拔制度成熟 D.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
5. 难度:简单 | |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
6.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 A. 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 B.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 C. 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 D.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
7.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 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C. 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
8. 难度:中等 | |
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B. 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 C. 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 D. 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
|
9. 难度:中等 | |
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
10.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 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 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 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1712-1778)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权具体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抑君权,伸民权”,谭嗣同(1864-1898)在《仁学》中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这种类似法国革命先导卢梭“民约论”的思想,在谭嗣同的论著中不止一处谈到。梁启超说:“彼辈当时,并卢梭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论多与暗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谭嗣同社会契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主张的异同。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3.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7月初,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近逼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11月19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豫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