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同学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该示意图

A. 揭示了同盟国蓄意挑起战争    B. 演示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C. 表明一战达到了全球性规模    D. 说明一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1914 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这些现象

A. 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 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C. 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D. 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14 年奥匈皇储被刺事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 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财    B. 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C. 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和平    D. 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德军总参谋长在马恩河战役后向德皇汇报我们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马恩河战役

A. 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    B. 英国使用了坦克这一新武器

C. 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D. 促使美国于同一年宣布参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 “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 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

A.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B. 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C. 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    D. 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作者认为

A. 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B. 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C. 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D. —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面是学生模拟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长表说的话, 对这四个国家的推断正确的是

A. 甲是英国    B. 乙是美国    C. 丙是法国    D. 丁是日本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右面这幅漫画名为《大桥的缺口》。漫画反映出

A. 美国想要控制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B. 美国凭实力成为战后的世界霸主

C. 美国缺席导致国际联盟无法成立

D. 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美国加入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日本政府在参加华盛顿会议前, 明确提出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这里的“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

A. 日本和英国的同盟关系    B. 日本在国联的大国地位

C. 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D. 日本在太平洋所占岛屿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某国际条约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 但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这一条约。“这一条约”是指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洛迦诺公约》    D. 《非战公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勤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 受到人们的欢呼。英法这一做法

A. 为两国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B. 放弃了其肩负的国际责任

C. 从根本上遏制了德国侵略    D. 符合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41 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 65%的锡、 70%的铜、 50%的铝、 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A. 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    B. 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 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 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41 年 6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 25 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一“情景”指

A. 敦刻尔克大撤退    B. 苏德战争爆发.

C. 珍珠港事件    D. 中途岛海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二战中某次战役的主要作用是

A. 为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    B.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 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 1948——1954 年间出版,他是当时唯一亲笔留下回忆录的大国领导人。这本回忆录

A. 因属于一手史料而真实可信    B. 因主观性强而降低史料价值

C. 因孤证不立而史料价值有限    D. 因亲身经历而符合历史事实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 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B. 亚洲问题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 美苏实力最强主导雅尔塔会议    D. 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时席位,他们尽量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何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这表明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B. 联合国一直是美国称霸工具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第三世界崛起冲击美国霸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B.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一堵墙像一把刀,插在一座城的中央,硬生生将一颗心脏, 分成了阴阳,一滴泪碎成两瓣。”这首诗所描述的是

A. 朝鲜的分裂    B. 越南的分裂

C. 柏林的分裂    D. 美苏的对峙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枚“爱国者”导弹价值 110 万美元, 一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 169 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 5500 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资就有 1 亿美元。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论证

A. 伊拉克军队实力弱    B. 武器决定了战争胜负

C. 现代战争消耗巨大    D. 高科技武器性能良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首 1945 年创作的《联合国歌》

A. 表明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

B. 说明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世界和平的任何问题

C. 表达了人类对和平自由的追求及对新世界的期望

D. 说明联合国比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更有效果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爱因斯坦在给日本《改造》杂志的声明中称: 我签署了一封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在那封信中我强调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来实现原子弹的制造……我那时只能这样做,再无其他可以选择的余地,尽管我始终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这封信

A. 证明爱因斯坦是核战争帮凶    B. 客观上推动了原子弹的问世

C. 对日本遭受核打击表示忏悔    D. 主张和苏联进行核军备竞赛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毕加索为 1949 年世界和平大会设计的版画中画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从那时起和平鸽就成为最常使用的和平标志。和平鸽的设计和广泛使用表明

A. 发展经济开始取代军事对抗    B. 全球化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

C. 祈盼世界和平成为人类共识    D. 当今世界已消除了战争威胁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2012 年 4 月 16 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主席声明,谴责朝鲜 4 月 13 日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坚持发射卫星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主要是因为其发射卫星的行为

A. 直接侵犯了韩国的领土主权    B. 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C. 对中国和俄罗斯构成了威胁    D. 侵犯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主要战胜国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的战略考虑是大相径庭的。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 法国复仇心切,要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在这一背景下,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 1923 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 192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1618-1945): 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上大国间的矛盾。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说:“我们属于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和一切肤色的男女”,由于“人民正被卷入军备竞赛的危险中”,因此呼吁“要求原子能使用只限于为和平目的与人类福利……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各国间的和平合作、各民族对其将来的自决权 ——自由与和平的童要条件——而斗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20 世纪)80 年代,美、苏两国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和平运动所表达的反对核扩军、要求核裁军的强烈愿望……

苏联不仅接受了削减中程导弹和短程导弹的建议,而且同意将欧洲中导和亚洲中导问题同时加以考虑。美国政府在1981 年 11 月开始就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谈判,并采纳欧洲核裁军运动的口号……1996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有利于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增进国标和平与安全。

——摘编自沈善荣《论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影响》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的背景。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限制核扩散的因素。

( 3) 面对 21 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记者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签订了条约后,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丘吉尔说:“ 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是高度的现实主义。斯大林的首要考虑……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斯大林曾说,他在 1939 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如果同西方结不成靠得住的联盟,那为什么不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了吗?

——摘编自解力夫《纵横捭阖斯大林》

材料二

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 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

秘密附属议定书。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摘编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 年 8 月 6 日,中国宣布中立。为避免中国参战,德国主动提出把胶州湾租界归还中国。但日本佯作不知,决定“享受”欧洲大乱这一“上天之佑”。日本无视国际法关于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规定,派军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还进击南太平洋地区,占领了一些德属太平洋岛屿。日本在夺取山东之后, 加紧了侵华步伐, 1915 年 1月 18 日,向中国总统袁世凯提出了 “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在远东和中国大力扩张立即遭到美国的抵制。 1917年中国参战后,美、日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为坚持各自的对华政策争论不休,最后达成妥协,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17 年 8 月,日本政府命石井菊次郎率团访美, 美国国务卿蓝辛与石井举行了 12 次会谈,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于 11 月互换照会,主要内容是:一、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相接壤的地区享有特殊利益。二、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政策。这就是《蓝辛——石井协定》。 1922 年,美国政府提出《蓝辛——石井协定》与 《九国公约》原则不符,要求废止协定。日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 1923 年 4 月,两国通过正式换文取消了该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蓝辛——石井协定》 的变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